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可以给学生们呈现出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画面,对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将所学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知识,应用于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九课《心中的“110”》一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兴味盎然,收获颇丰。
一、巧选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伊始,我播放了提前下载的《小兔子乖乖》的故事视频,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我便因势利导地问,便有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同学们,故事里谁来敲门了呢?”
“大灰狼!”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那兔子们开门了吗?”
“没有!”
“谁回来的时候才要开门呢?”
“妈妈!”
接着教师导出以下引入:小兔子们知道,陌生人敲门是不能够随意开门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面对陌生人时,应该怎么做呢?使导入新课水到渠成。
巧选视频“巧”就巧在所选视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且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创设一个学生爱学、乐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巧妙呈现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本课从生活中选取“陌生人来敲门”典型案例故事,聚焦在生活中一人独自在家的安全问题。我通过多媒体制作,呈现小红一人独自在家,分别听到维修煤气的张叔叔、邻居王奶奶和送快递的李叔叔的敲门声的不同做法。由于课件中的小红形象鲜明,使静态的书本变得生动活泼,避免了老师照本宣科式地解读,提高了学习效率。
创设教学情境最重要的是把课本中的故事、图片通过信息技术影音化、视觉化,把故事还原为生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技巧在于呈现故事的时机要把握好,要在学生通过阅读过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情感,有了一定酝酿的基础上进行,不宜喋喋不休地阐述理论、铺陈事实。
三、巧用情景剧,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识别出潜藏在人际交往中的危险,懂得如何应对拐骗、盗窃、性侵等危险情况,并学会遇到危险时的自救自护方法。为突破重难点,我制作了一个短视频:吴华在放学路上遇到一位自称是妈妈同事的阿姨,阿姨告诉吴华,他的妈妈出了车祸,让吴华跟着阿姨去看妈妈,吴华心一惊,没有多想就跟着阿姨上了车。当学生看了这个短视频,我便抛出了2个问题:吴华失去了哪些识破骗局的机会?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通过学生讨论,得出如果是我,不上车,坚持要给爸爸打电话;多问问妈妈的一些具体情况;给班主任老师说了再走等答案。然后再通过一个“剧情反转”视频,告诉学生之前的做法:假装肚子疼要吐,需要下车或者在人多的地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
相信,这样的情景会深深地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他们也充分认识到“不要轻信别人”的重要性,并学会了遇到危险时的正确自救自护方法。
四、巧妙练习,归纳综合知识
课堂临近结束,我利用课件制作一个“我来当警察”的小练习,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1.公交车上,邻座的奶奶想免费请红红喝饮料,红红没吭声,保持沉默,红红这样做合适吗?2.夹着公文包的伯伯向东东问路,东东不但热心地为他指路,还帮着带路,东东这样做合适吗?3.贝贝在小区里玩,一个拿着平板电脑的阿姨说游戏可以让他玩个够,贝贝虽然心里痒痒的,但是扭头走开了。贝贝这样做合适吗?4.校门口,一个陌生的叔叔夸赞文文长得漂亮,走上前想要亲亲她。文文觉得不能随意让陌生人亲密接触自己的身体,就有礼貌地拒绝了,文文这样做合适吗?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整合,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那么最终会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