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流行语探究
◎ 宋晓川 何炫

 

    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并拉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2000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100.9万人,2009年达到611万。到2022年首次突破千万。与此同时,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急剧上升。2017年之前,研究生报考人数均在200万以内平缓增加,2017年才首次突破200万,达到了201万。此后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迅速增长,短短5年时间考研报名人数翻了近一番,逼近400万大关。2022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为457万,再创历史新高。与此相应的是,学历稀缺性大幅下降,在校大学生倍感就业、进学等多方面的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压力明显增大,且来自多个方面。因此,对于当前庞大的、面对多重压力的大学生群体,应该从某个切口如语言使用、行为举止或是思想表现等方面入手,广泛调查、深入了解、真诚引领。只有在充分关注和研究大学生群体的基础上,才能针对这个群体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和心理压力给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

    网络流行语应该被调查和研究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都能表达出使用者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等。语言使用是许多社会心理现象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个人感知与记忆、印象调整、归因、人际关系发展与满足等密切相关,甚至是这些社会心理现象的实质。语言使用不只是个人行为,更是社会行为,是涉及自我与他人的行为。也就是说,语言使用首先是自我展现;其次,语言使用是受别人影响的行为,同时也是影响他人行为的手段。因此,想要了解并影响某个个体或群体,从他们的语言使用入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具有鲜活性和生动性特点的网络流行语归属网络语言,反映和折射着使用者的社会境遇与内在心态。近年来,由于网络使用在中国的高度普及,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会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使用网络流行语来进行交流和发表观点,诸如,微信聊天、视频网站弹幕、直播带货等。不仅是大学生群体,年龄更小的中、小学生群体,甚至是家长、教师等群体也不乏使用网络流行语。因此,网络流行语也开始逐步被关注。例如,近年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每年都会发布“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咬文嚼字》编辑部会在年尾公布“年度十大流行语”;《语言文字周报》通常在每年的12月公布“十大网络流行语”。与此同时,针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热点。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正向引导,建设清朗网络语言社区

    结合网络内容治理现状,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社会综合治理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确立党委、政府、企业、网民等多元主体的主体责任,明确治理目标和任务,坚持线上线下协调联动,守住网上舆论阵地。

    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扩散、消减有着自身的规律,有些取决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否,有些则与舆论引导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在新的网络流行词出现的时候,有关部门应对其是否符合思想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行研究,并通过主流媒体发表到社交平台,让社会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好与坏有准确的判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词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引导新媒体规范发展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与传统媒体行业相比,新媒体传播速度快、类型多样、受众面广、方便快捷、互动性强。然而,少数新媒体在文章发表以及评论的过程中,存在用语不严谨,恶意引导舆论方向等问题。因此,应加强对互联网新媒体的管理,通过评估、批评、整改等方式规范媒体运营及网络言论。新媒体平台自身也应加强内容发布审核,提高内容质量,引导积极向上价值取向,配合“清朗运动”的开展,发挥自身的正向引导作用,为网络发展以及网络环境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三)构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规范和公约

    网络流行语使用频繁的大学生群体,应在其朋友同学之间营造良好的网络使用氛围,自觉抵制带有黄色、暴力、低俗的网络流行词,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同时,家庭和学校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和语言使用习惯,在其使用一些低俗的网络流行语时,要加以管束和制止,让其认识到不要局限于网络媒体所追求的个性标准,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辨识力。

    (四)鼓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大学生在使用英语汉语混合的网络流行词时,不妨试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字词流行语化,例如“泪目”便出自韩愈的《南山诗》中“时天晦大雪,泪目苦蒙瞀”,将古诗词中的一些古文古字也变成网络流行语,对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非常有益,甚至根据一些文言句式来仿写创造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古为今用,创而再用,挖掘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树立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其精神风貌积极向上。

    (五)建立良好的社会沟通秩序

    网络流行语是以青年人这一使用人群为主的一种新型语言,相比较年龄大一点的人群来说,二者沟通上就会产生距离感。因为老年人只会记得他们那个年代的“流行语”,对于新兴的网络流行词来说知之甚少。因此,网络流行语也应该打破这种言语社区的隔离,促进各个言语社区之间的交流沟通,缩小社会沟通之间的距离感,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六)构筑网络流行语心理反馈机制和解决机制

    网络流行语并非全是正能量,消极的网络流行语也不在少数。“内卷”“躺平”“摆烂”等,这类网络流行词体现着某些负面情绪,如学业竞争的激烈、家庭亲人的期待、生活开销的压力等。在研究网络流行语时,也应关注其所体现的问题,不从根源解决,一味地管理或压制,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网络语言的反馈渠道,让青年大学生能够反映自己的精神状态,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关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使其健康向上发展。

    [作者宋晓川系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作者何炫系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年度调研课题“网络流行语与社会心理研究”(编号:SKL-2023-1582)的阶段性成果]

 

当前:B2版(2023年11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