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有仰韶、齐家等文化遗存26处,公刘农耕文化、唐代军旅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歌民俗文化、古树名木文化交相辉映。
近年来,崇信县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在增强文保能力、非遗传承、古村落活化利用上下足功夫,使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发展不断融合,既留住历史根脉,又焕发时代光彩。
画好文保同心圆
“馆内收藏各类文物4234件,以新石器时代、先周、西周、战国、秦、汉文物,北魏时期佛教石刻造像和近代名人书画、明清善本古籍文献为主。”崇信县博物馆馆长何玉洁介绍。
崇信县逐级签订文物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建筑施工项目开工前各项程序,文物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常态化开展野外文物普查,确保野外文物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
崇信县投入270多万元,实施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安全系统升级改造等项目。
唤醒沉睡资源
近日,在柏树镇白羊洼的农家小院,一群村民正在排练新创作的弦子腔剧目《红苹果带我们把美梦圆》。
崇信县弦子腔是集多种表演元素于一体的地方戏曲,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唱腔流畅优美,富有浓厚的陇东乡土气息。
崇信县制定出台《崇信县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非遗保护工作小组,增设崇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对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永久性陈列保护,形成四级名录保护体系。目前,崇信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大类300多项,其中省级保护项目4项,市级保护项目50项,县级保护项目60项。
“崇信县共有县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160人。他们用精湛的技艺,独特的匠心展现了崇信非遗风化不了的文化品质和历史价值。” 崇信县文化馆馆长富强介绍说。
崇信县利用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间节点,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非遗展演活动,重点推介点灯背猴、山梁走唱、弦子腔等项目,不断扩大非遗的知名度。
古村落活化利用
古村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毗邻华夏古槐王景区的锦屏镇赵湾村,老树、老宅、老泉魅力独具,无声地诉说着村庄的变迁。该村保存相对完整,属特色保护类村庄,2022年荣获中国最美村镇乡风文明成就奖、省级美丽庭院示范村称号,是游客打卡的“新地标”。
“我们邀请专业机构检测认定古树名木16棵,聘请西北农林大学专家对古树进行全面保护。屹立百年不倒的古宅,承载了赵湾群众的乡愁记忆,我们对3座百年以上、留存较为完整的古宅进行了修缮加固。”赵湾村村支书朱红顺娓娓道来。
崇信县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加大古村落保护利用,完成规划编制,对全县79个行政村进行分类定位、提升改造,打造乡村特色标识,唤醒公众时代记忆,让古村落焕发新魅力。
“在规划建设中,我们统筹考虑村庄风貌、产业基础、历史文化等因素,下足绣花功夫进行精致提升改造,不随意拆除破坏,不改变房屋结构,尽力保留传统风貌和历史文脉。”崇信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岳彦平介绍。
此外,崇信县通过盘活古村落资源,打造红色文化体验区、窑洞建筑群、非遗体验工坊,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特色餐饮、农事体验等多种业态,推动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