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福州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一份由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发布的文件显示,关于安全教育平台,“学校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学生或家长完成学习任务”,且“严禁以口头、公示栏、微信等任何方式通报或公开学生参与安全教育平台学习情况”。无独有偶,同一时间段,济南、厦门、泉州、成都等地纷纷下发通知,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强制要求。
建立安全教育平台的初衷,是通过信息化平台,协助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有效开展安全教育、协助中小学生(幼儿)自主开展安全教育。不同年龄段和年级的孩子都有不同的课程设置,既有专题教育,又有技能训练,涵盖众多生活中的安全知识。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在实践中逐渐跑偏、变味,出现了“强制完成”“完成率纳入教师和学校评比”“只打卡不学习”“学生不学家长学”等现象。如此种种,安全教育俨然沦为了形式主义。
一直以来,强制打卡深受家长诟病。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放学回家已经很晚,还要吃饭、写作业等,将这些任务完成就该洗漱睡觉,根本没有时间和家长一起打卡学习;学校和家长都不让孩子用手机,打卡任务又要完成,最终只能由家长替孩子完成;不少家长打卡也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纯粹为了完成任务,不完成则可能被点名通报。还有家长表示,安全教育的主场应该是在学校而不是家里、主要对象应该是学生而不是家长。
强制打卡不仅困扰着学生家长,也同样困扰着学校老师。老师除了正常教学外,其他非教学任务也不少。尤其是当打卡情况成为考核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评级时,这种打卡就可能变成“打卡竞赛”。正如有老师坦言,安全教育平台打卡之所以成为家长眼中的形式主义,就是因为相关部门对学校考核,学校再对老师和班级考核,层层加码带来的。显然,这严重偏离了安全教育的初心,必须从根本上加以纠治。
安全教育,效果为先。中小学、幼儿园要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切实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有计划、成系统地普及安全知识,用形象生动的案例、现场竞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入脑入心。尤其是要坚持“中小学校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常态化组织应急避险等演练,提升学生的防范技能。当然,家长也应履行好日常教育与监护责任,共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