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践行路径,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即“六个必须坚持”。高校要鼓励教师学习新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增强“大思政课”的政治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实现以大格局、大视野和大智慧铸魂育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根本要求。高校强调教育要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学生的担当意识。首先,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汲取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思维,转变思政课教育教学理念,有意识地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探索空间,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增强自身主体性认知。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观课、摩课、评课,感受不同教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差异,从而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过程,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学科教研活动,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探索世界观和方法论下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践策略,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逻辑,并基于此进行教学设计,彰显育人格局的整体性效能。
二、坚持自信自立,在弘扬文化的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
弘扬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战略举措。高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增进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学生民族自信。首先,教师可以将地域文化渗透到“大思政课”中,挖掘民间文化故事、民间风俗等资源中的思政教学元素呈现给学生,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教师可以在“大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引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民俗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民俗文化的教育意义。最后,教师可以将“大思政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举办传统音乐节、文化展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和了解民族思想,传承民族精神,实现铸魂育人。
三、坚持守正创新,善用社会大课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引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动力。教育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战略型人才支撑。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建设教育基地,为教师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在实践创新活动中升华师生思想和感悟,保持创新实践的长久性和深刻性。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访革命基地、历史展馆等,强化实践思政教育,让学生亲身感受文化背后的精神力量。最后,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发挥多学科育人作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涵养学生的人文品格,推动铸魂育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坚持问题导向,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尊重主体的差异性,在求同存异中促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现实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问题为导向采取针对性教学策略,满足学生实际需要,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微博、微群等社交平台在课下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及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出反馈,同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智能化教学媒体,实现课堂实时互动和课后交流,通过多维度沟通交流,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表达自身需求,从而基于学生需求开展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五、坚持系统观念,注重机制协同强化学生知识结构
强化学生知识结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重要保障。高校教育要健全教育机制,促进教学过程的系统化和全面化,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建设智慧校园,促进教育信息化,为管理者、教师、学生搭建一体化教育平台,将教育管理、保障、评价等相关人员纳入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实现各机制的相互配合、协同发展,为“大思政课”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化和全面化。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实行“统筹管理、分工负责”的教育战略,优化教育各环节,给予表现优异的人员奖励,激发教育人员动力,从而促进教育机制的系统化、高效化运行,提升“大思政课”教育质量。
六、坚持胸怀天下,以中国智慧培育学生国际胸怀
以中国智慧培育学生国际胸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迫切要求。高校教育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国际化交流发展贡献力量。首先,高校可以与不同国家的院校建立合作,通过实行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教育战略,为学生提供进修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感受世界文化、拓宽国际视野。其次,高校可以与外资企业建立合作,给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外文化的差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争做国际文化交流使者。最后,教师可以在“大思政课”中多引入国际时事案例,提升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学生努力成长为国际化人才,为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奋斗。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讲师;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三同三讲”教学案例优化策略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号:2023JGB22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