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 王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和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精神动力。新媒体时代,社会文化繁荣昌盛,思想复杂多样,部分青年大学生在政治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史观等方面需要加强。作为培育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主阵地,高校思政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年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着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基于此,推动思政教育改革,迎合时代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推动教育实践,促进思政教育体系的系统化和全面化,为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加强专题研究,增强教育价值认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首要前提。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多元化发展,高校教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够不够,理解深不深,到不到位,直接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效。基于此,高校深化教育理论,明确教育价值,提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至关重要。一方面,高校可以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究项目,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开展学术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的社会生活感悟,提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教育的见解。在此过程中,思政教师能够在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探讨中拓宽思维视野,从不同学科角度看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提高教育认知,加大教育力度。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在实践中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论的理解,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提出背景、要求、目标及重要性等,从而更好地在教学中加以呈现,促进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

    健全教育体系,优化思政教学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保障。思政教育体系是推进各项思政教育机制系统运行、保障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势必会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实现知识的整合与重组。因此,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思政教育体系,优化思政教学过程,提高思政教育质量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首先,高校要加大思政教育投入力度。新媒体时代,高校一方面可以打破时空限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引进社会企业、机构等的资金、人力等资源,实现合作办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教育资源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确保教育投入的水平和效益。其次,高校要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改变思政教育场地、图书等供应不足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学科交流沟通、资源共享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教学效果见成效的目标。最后,高校可以通过聘请专业的教育专家提供线上线下指导,确保教育体系构建与完善的合理化、专业化、系统化。

    提升教育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对教师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而且要不断提升教学研究能力,促进专业成长。首先,高校可以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参与培训活动,教师可以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向培训者及其他教师汲取经验,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注意事项,借鉴其他教师的融合经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其次,高校可以定期邀请课程专家、思政教学名师等线上线下两种方式举办座谈会、研讨会等,为思政教师答疑解惑,提出建设性建议,帮助教师快速成长。最后,新媒体时代,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阅读书籍文献,获取大量学习资料,随时随地自主学习,提升专业成长效率,从而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发展。

    整合教学资源,推动内容有机融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举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理论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教育能够拓宽教学资源获取渠道,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新媒体时代,教师可以借助思政教育网站汇总整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选择与思政教育内容相契合、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理论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脉络,与时俱进,及时补充更新,保证思政教育理论的先进性和时代性。最后,高校可以通过与校外相关教育单位、党史纪念馆等建立合作关系,拓展教学资源渠道,让教师能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导下实现的伟大壮举有更全面细致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思政教育。

    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动力。因此,创新思政教学形式,增强思政教育的活动性,改变思政课堂讲授知识为主、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等现状。提升思政教学的趣味性是实现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互动游戏、中华优秀文化故事汇等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提升学习内驱力。其次,新媒体时代,教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场景,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下祖国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积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最后,教师可以借鉴其他学科教学活动,寻找其与思政教育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思政学科特点创新教学活动,增强思政教育的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与参与热情。

    深化校社合作,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手段。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高校要积极建立校社合作教育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高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信息一体化教育平台,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及时掌握第一手的教育资料,实现协同育人。其次,高校可以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为师生搭建实践平台,让师生在实际项目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解。最后,高校可以通过与不同地区的院校合作,通过线上观课、线下参访等方式,学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思政教育中融合的特点、路径等,汲取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特色和专业优势改革创新思政教育,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媒体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根本要求,而且是推动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共同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迫切需要。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高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深化思政教育理论,强化思想价值观念,增强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引导学生积极做民族大团结的践行者;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作者系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副教授)

当前:A3版(2023年12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