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儿科医生荒”提升获得感是关键
◎ 付彪

 

    目前,各方面都在想方设法保障患儿就医需求,但眼下情景,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儿科承压之大和现实之困。近年来,国家从引导高校新增儿科学专业布点、推动薪酬待遇政策向儿科医务人员倾斜等方面发力,但依然面临“儿科医生荒”。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儿科医师数量为20.6万人,在全国420多万名医生中占比约5%。而我国0~17周岁儿童数量占比为21%。

    儿科医生不仅数量上存在着缺口,目前还普遍面临着人才培养难、招聘难、流失率高等问题。有数据显示,儿科医师日均承担的门诊人次是其他医师工作量的2.4倍。与成人患者不同,儿童就诊沟通难、问诊难、吃药难、诊治难,医患纠纷高发。更重要的是,除了工作难度和强度更高,儿科医生的薪酬待遇相比其他科室偏低。不得不说,“儿科医生荒”是多种因素叠加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很多医学生不愿选择儿科,培养一名儿科医生更不容易。有专家表示,培养儿科医生至少需要11年,经过5年本科、3年研究生学习,毕业进入医院后还要接受3年左右培训,才能独自出诊。1999年,多数医科院校儿科系停招本科,代之以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成为其中一门课程,这也被认为是儿科医生缺失的主因之一。儿科陷入了“儿科医生少—就医体验差—医患纠纷多—医生更不愿意留在儿科”的恶性循环。

    据报道,2016年教育部重启儿科本科招生,并将儿科学教育前移,设定到2020年每省(区、市)至少有1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层次专业教育的目标。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破解“儿科医生荒”,不能仅仅寄望增加本科招生,更重要的是改善儿科从医环境,这样才能让更多有志于儿科的医疗人才加入。换言之,要想让更多医学生选择儿科、医生愿意留在儿科,关键是提升儿科医生的薪酬待遇、社会地位,增强儿科医生的职业获得感。

    具体来说,政府应为儿科医生提供更多待遇保证,增加资金投入和其它福利。医院也应合理确定他们的薪酬待遇,并保持在一定水平。比如,有的省份除明确财政对参加转岗培训合格、转岗到儿科的医生至少给予1.5万元补助外,更是提出儿科医务人员(含儿科医师和儿科护士)薪酬至少达到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的1.2至1.5倍。这无疑是最为实在的政策红利,提升了儿科医生的价值含量,增强了儿科工作岗位的吸引力。

    同时,从源头加强儿科医生培养的制度设计,医学院校要扩大招收规模,医院要有完善的培养机制,给予儿科发展更多政策倾斜、给予儿科医生更多人文关怀等。只有各方共同发力、综合施策,才能尽快补上儿科医疗资源不足的短板、破解儿科医生紧缺难题。

 

当前:B2版(2023年12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