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推动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度融合发展
双流,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古称广都,与古蜀国成都、新都并称“三都”,后以《蜀都赋》中“带二江之双流”得名双流县,至2015年改置双流区。如今,作为天府新区核心区域,双流区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26位,连续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并被列为全省首批十个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试点单位之一。
推动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工作,是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略部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作为全省试点区县,双流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关于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部署要求,高度重视“两中心”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五化”发展为关键,全力打造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度融合发展的双流样本。
机制科学化——构建共建共治的制度体系
为准确把握时代要求,更好发挥区融媒体中心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双流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的“两中心”融合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两中心”充分发挥出扎根基层、服务一线的优势。
建立联动策划机制。“两中心”融合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抓好全区重要活动、重点项目策划,打造新闻宣传精品和特色文明实践品牌。建立“领导包所,专人包站”对口联络指导机制,区文明办、区融媒体中心领导干部每人对口联系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指导、帮带、督促镇(街道)建设工作;以“三百工程”为抓手,发动区融媒体中心记者1对1联络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动媒体力量下沉镇街、村社宣传一线,深度参与、协同开展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品牌策划推广、活动执行等,凝聚共建共治合力。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依托网上综合服务平台,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精心制定志愿服务项目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队伍规模庞大、社会触角广泛、联系群众紧密的优势,及时为融媒体中心提供重要新闻线索、宣传素材信息,并将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达到基层群众,打通引导群众的“最后一米”。
建立同步考核机制。通过“一月一评估、半年一总结、年度一评比”,集中对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估打分,把文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项目在融媒体中心平台的传播量、影响力作为评选“优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优秀志愿服务品牌”“优秀志愿者”的重要参考,把策划、组织、宣传文明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推动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共同培育孵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128个。
平台一体化——加强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
为将线上线下有效贯通,把引导群众与服务群众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双流区统筹发挥“两中心”宣传效应,通过线上通联、线下延伸,实现空间共享、内容共生、平台共建、成果共享,建强意识形态阵地。
在“云上双流”APP设置“文明实践”专栏,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数据指挥中心”指挥调度系统,通过数“智”赋能,实现文明实践活动实时调度、志愿者招募管理调度、活动报名参与和效果监测评估等功能,打造文明实践“指挥中枢”。建立志愿服务阵地资源、群众需求、活动项目、人才队伍等数据库,实现全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全流程大数据监管,打造文明实践“数据大脑”。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系统,展示发布文明实践活动、动态等信息,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全面推广“文明实践码”,实现文明实践阵地和活动 “一码可查”“一图可视”;推动区级、镇街、村(社区)三级市民信息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实现便民服务信息一键推送、精准到达,打造文明实践“掌上终端”。
以文明实践线下平台为延伸,构建四级阵地一体建设的立体式宣传枢纽。全面建成“1+9+118+N”4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网络架构(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个镇街文明实践所,118个社区文明实践站,341个公园、广场、小区、院落、商业楼宇、公共服务设施等文明实践基地或点),以中心为“指挥棒”,与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社区邻里中心、物业服务中心等有机融合,将理论宣讲学习室、文化服务点、社情民意联络站设置到群众家门口,切实构建起“500米新时代文明实践圈”。充分利用宣传栏、电子屏等载体,推动区融媒体中心宣传报道向下延伸,进一步激活宣传工作“神经末梢”。
积极拓展融合边界,实现“两中心”“两平台”融合发展。在“两中心”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探索拓展融合边界,推进与全区应急广播指挥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深度融合。调动全区应急广播资源,建设“新媒体+”应急广播系统,全面提升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打造“平时服务、战时应急、平战结合”的应急信息发布平台。上线运营成都市首个“学习强国”县级融媒号,线下多点开花打造“学习强国”学习社区,传播好双流声音、展示好双流形象。
功能多维化——增强教育服务群众辐射力
双流区在推进“两中心”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为民服务目标导向,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在服务中教育引导群众,在解决问题中做好群众工作,以共建共享实现宣传群众、关心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新格局。
推进正面宣传融合。将“云上双流”APP作为全区信息发布的第一出口,开设各部门、镇(街道)官方政务号,联动上级权威媒体、部门镇街官方政务号、区内自媒体入驻,形成大宣传矩阵。各平台累计发稿4.5万余条次,总阅读量达6亿人次。打造网上群众路线综合服务平台,入驻单位1614个,工作人员4215人,共收到各类咨询、投诉、建议20038条,办结19597件。入选由人民网、中央党校联合评选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推荐案例。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为“面对面”宣传的重要阵地,构建广覆盖、集约化、精细化的宣传网络,线上线下同时发力、同频共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到群众心中。
推进便民服务功能融合。加强“云上双流”APP能级建设,着力打造双流市民的“网上居所”,线上平台“云上双流”APP用户达62万。创新全省首张“办事生活便民服务地图”,实现全区128个便民服务点位信息一键导航、129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目了然、材料清单一键下载;创新“社区便民信息系统”,链接全区1168个小区业主微信群、各部门和各镇(街道)管理服务群,实现重要信息一键推送;打造双流人自己的“58同城”,上线“求职招聘” “双流集市”等本地生活板块,提供40余项便民生活服务。
队伍复合化——
打造全面过硬的人才方阵
为提升适应新时代“两中心”融合发展要求的专业精神、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双流区强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化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整合志愿服务队伍,建强志愿服务联合会、双流志愿服务总队。着眼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打破各类组织自成一体、封闭运行状态,挂牌成立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和区志愿服务总队“双双爱心团”,建立以总队为引领、镇(街道)和区级部门志愿服务支队为基础、村(社区)志愿服务队为支撑、专业志愿服务队为补充的4级志愿服务体系,凝聚志愿者13.6万人、14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年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7200余场。
推动相互赋能,建设集志愿者、通讯员、宣讲员于一体的复合型工作队伍。抽调区文明办、区融媒体中心人员组建“两中心”融合工作专班,推动区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人员相互学习交流,统筹开展工作。加强综合业务培训,以“智媒课堂”“广都龙门阵”等为平台,全面加强“两中心”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培养。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设置“记者联络点”,培养带动文明实践员、基层志愿者参与新闻宣传、民意收集等工作,累计发稿2200余条(篇),解决回复群众诉求1300余件,打造了一支复合型工作队伍。
推动全民志愿化,壮大志愿服务力量。完善集志愿服务组织注册、志愿者招募、志愿活动开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畅通全民参与渠道。广泛团结引领青年学生、专业人才、热心人士等,建立志愿服务骨干人才库,通过星级认定、评优选先等方式,增强志愿者的归属感、荣誉感。全媒体平台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尊重志愿者”的浓厚氛围。
活动精品化——
擦亮“两中心”融合的双流品牌
为巩固深化文明创建成果,展示城市文明形象,双流区立足地域特色,打破资源、阵地壁垒,通过内外部资源链接、调度和整合,着力培育“1+2+3+N”特色品牌体系,以品牌活动为载体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擦亮“幸福双流·致敬追光者”主流价值观践行引领品牌。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幸福双流·致敬追光者”品牌为引领,突出正面典型导向作用、传播新时代鲜明特征,采用“幸福事件+典型人物”的评选方式,按年度推选双流区“十大幸福事件”“十大感动双流人物”“十大最美奋斗者”,持续塑造双流幸福品牌,展现双流人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精神和气质。发挥典型人物和事迹的示范效应,组建“追光者”志愿宣讲团,以“我们都是追光者”系列宣教活动为平台,在全区开展巡回宣讲,培铸强国之魂、汇聚奋进之力、奏响双流之音。
擦亮“航空经济大讲堂”“空港新居民大学”两大理论政策学习宣讲品牌。聚焦思想引领、凝心铸魂,以“两中心”为主要平台,把讲理论和讲政策、讲道理和讲故事、讲“国之大者”和讲群众利益关切结合起来,拓展理论常态化进基层有效途径。抓住党员干部这一关键群体,推动“航空经济大讲堂”进园区、进厂区、进街区、进校区,通过“专家讲”“专题议”“实事行”,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信仰,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区治理等前沿知识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探索符合双流实际的发展思路与方法。抓住基层群众这个核心群体,深化空港新居民大学建设,整合校地政企各方资源,依托全区9个镇街、118个村(社区)文明实践阵地和“云上双流”网络阵地,推进形成空港新居民大学“三级办学体系”,推出100余项理论政策、专业技能线上线下课程,建好群众“家门口”“指尖上”的理论课堂。
擦亮“航都幸福荟”“书香航都·阅美双流”“湖畔之光”三大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品牌。聚焦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探索“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转变的公共文化服务路径,以融媒体全媒体平台,赋能城市文化品牌传播,以文明实践全覆盖阵地,拓展群众性文化服务空间。持续打造“航都幸福荟”文化惠民IP,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通过人文艺术对话、城市文脉传承、潮流生活体验、运动赛事推广等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振群众精气神。持续塑造“书香航都·阅美双流”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打造阅读美空间20个,每年开展阅美书集、航都读书节等六大主题阅读活动500余场,组织开展群众性特色文化活动100余场,创新孵化“湖畔之光”新时代文明实践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依托凤翔湖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公园,以“街巷音乐会”等形式,线上线下共同打造“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群众干”的宣传文化聚集地,形成规模化、品牌化、可持续化的群众宣传效应,以文化涵养城市精神。
擦亮“一镇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一行业一亮点”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品牌。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城市品质提升年“432”组团发展等重大部署,各镇(街道)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塑造特色文明实践品牌,通过“文明+商圈”“文明+产业”“文明+农旅”等形式,充分挖掘地域特色,调动区域社会资源,围绕培育文明习惯、传播文明理念、涵养文明乡风,打造18个特色文明实践品牌。各村(社区)深入挖掘本地优秀干部、文化名人、企业达人、群众性活动带头人等,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提供平台支持,鼓励带领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组建118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各行业主管部门发挥行业服务优势,形成面向不同领域的特色志愿服务队伍体系。鼓励打破街道与街道、社区与社区、行业与行业资源壁垒,跨界、跨区共建,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汇聚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移风易俗“品牌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