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拓:笔笔藏锋,不见绘画
◎ 杨洋

 

    马子云所著《金石传拓技法》所述:“古铜器上的文字与花纹,在周代晚期已有错金银的。因为字与器表高低相同,故须影拓,或钩摹写。”其中的“影拓”和“颖拓”,虽然字音相同,但是含义是不同的。“颖”字来源于毛笔别名“毛颖公”,是指笔,所以“颖拓”也被称“笔拓”。颖拓的技法独具特色。杨小梦曾概括:“颖拓是用毛笔朱墨临拓古代钟鼎铭器、瓦当、石刻等的一种艺术,颖即笔头。这种颖拓技法要求不露笔墨痕迹,而能逼真地把古代器物上的图案花纹和文字所具有的艺术风格,完美清晰地呈现在画面上”颖拓的主要工具是毛笔、朱墨、纸。颖拓的工艺是利用毛笔做白描双钩,用墨填廓外的形式,利用毛笔模仿毡拓的效果。通过控制笔墨的痕迹,将器物上的铭文图案以及纹饰呈现在纸上。画与拓的结合,使得拓片介于书画之间,在技法上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仿、临、摹的功效。其以绘画的形式,作出拓片。并以辅助研究的角色出现在金石学研究的过程中。

    颖拓的本质是意境神韵。颖拓的传神之处是通过控制墨色的方式来表达拓片的金石味道。与传拓的不同是颖拓追求的是只求神似。郭沫若曾评价 “毡拓贵其真、颖拓贵其假,假则何足费,君不见绘画,摄影术虽兴,笔画千金价”。颖拓的作品均不是在真迹上进行摹画。如姚鉴回忆姚华的颖拓作品时所说:“迹近于摹而非摹,似仿而非仿,不必重视叠矩,分毫不失。”

    1. 发展历程

    在民国初年,政局动荡。虽然金石学在社会上兴盛,但想将金石真迹放于手中仔细研究对于喜爱金石的人们来说难如登天。在没有印刷术和照相机的时代,颖拓应运而生。

    (1) 开创 姚华

    颖拓是在民国初年由书画金石篆刻家姚茫父始创。邓见宽在《茫父颖拓》 一书的前言中说,“颖拓”为民国初年姚华(茫父)所始创。在姚华《许琴伯朱橅正光三年造象索赋》诗中,曾自述称“我昔为颖拓,闻之苹萝翁(梁山舟学士),往往写佛像,仿佛出精铜”。姚华将自己的作品初称为“响拓”,后又称为“颖拓”。

    (2) 弘扬 张海若

    姚华之后,张海若继续弘扬颖拓艺术的魅力。张海若的颖拓作品精美绝伦,曾经举办过多场展览,作品也被远销海外。

    张海若的颖拓技法一改前人。在用墨上,张海若使用朱砂色代替墨色。在技法上,张海若将器物放在旁边,依照器物蘸取朱砂在纸上画、抹、点、拓,通过对器物的临摹和再次创作,力求作品与原拓的神似意味。

    (3) 继承 大康

    颖拓技艺经过时间的更迭,能者越来越少,善者更甚,康殷将这门技艺传承了下来。他不仅从邓散木等前辈那里继承了这一艺术样式,而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予以发展。他所描画的无论是瓦当、封泥拓片,与真物的味道不差丝毫。曾经日本举办过一场展览,入场券上的图案就是康殷所作的颖拓“凤鸟瓦当图”,不知道的人根本不相信是用毛笔画出来的作品。

    无论是钟鼎还是瓦当,康殷笔下的颖拓作品都蕴含着其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2. 继承发展

    颖拓技艺发展至今,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延续。这个人就是贾文忠。贾文忠跟随颖拓名家周希丁的徒弟傅大卣学习文物修复技艺全形拓、颖拓技艺。而后拜康殷为师,学习篆刻、书法和绘画。据贾文忠所述,他曾到康殷家拜访,康殷正在为自己的新书做颖拓怀素像。康殷每写一本书,都会使用颖拓作品作为扉页。正是这时,贾文忠对颖拓技艺产生了兴趣。在康殷的指导下,贾文忠通过其刻苦学习,依附文物修复技艺和全形拓技艺的掌握,创作出了诸多属于自己风格的颖拓作品。

    平常百姓对颖拓知道的甚少,甚至很多人根本没有听说过这门技艺。于是,在听取罗哲文的建议和贾文忠的深思熟虑后,依照每年的生肖选择一件生肖青铜器元素进行颖拓作品的创作,以旧技艺体现新文化的创新,凝聚着贾文忠对作品的认真和赤诚。另外他还邀请康殷、吕济民、刘久庵等文物界名家的补绘或题跋,为作品增光添彩。十二生肖颖拓作品不仅蕴含古朴精湛的颖拓技法,还凝聚着贾文忠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决心和期待。

    3. 展望未来

    颖拓技艺自姚华开创至今,凝聚着人们对金石对文化的无限地追求和热爱。正因有这样的技艺传承,才促使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颖拓发展至今,贾文忠所作十二生肖颖拓就是现代社会颖拓技艺传承的榜样。从一开始临摹求学,到现在传播文化,颖拓的作用稍有改变,但人们对知识、文化的渴望不曾改变。正是因为这种渴望在不断地传承,我们的文化才能得以延续。我们要将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通过颖拓技艺带到更多人的面前。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为国家民族文化强国献一份微薄之力。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2021级研究生)

当前:B2版(2023年1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