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校团组织广泛开展实践育人活动
“休息日去社区参加实践活动吧!”12月初,武汉理工大学法学社会学院2102班团支部书记王蔚早早与室友约好行程。
该学院与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开展结对共建,以“青暖夕阳”“四点半学校”等项目为依托,为社区老人、儿童提供生活照料、课业辅导等服务,王蔚和同学们都是这些服务项目的“常驻”志愿者。
今年以来,湖北高校团组织积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返家乡”实践、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等,引导帮助广大青年师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在一次次实践过程中,大家一步步做到身入基层、心到基层,亲身体会“自找苦吃”的意义,对“奋斗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行走的思政课堂
“3、2、1!”倒计时结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响起巨大轰鸣声,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强国青年观察团航空航天分团在现场见证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点火升空。
组织实践活动时,华中科技大学师生选择了“科技强国”这一领域,与大家的专业相契合。
他们奔赴20多个省市,走访200余家重点单位,访谈多位院士、科学家,与一线科研工作者深度交流,探寻技术核心,了解科技前沿。
“当我亲眼看到‘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等凝聚着无数科技工作者汗水与心血的科技成果时,自豪感油然而生。”实践队队员吴悠说,期待自己能像优秀科学家前辈一样,为祖国科技事业添砖加瓦。
实践出真知。
武汉科技大学“山水梦行”流域综合治理社会实践队选择将思政课堂和专业课堂开到碧绿矿山和黄柏河畔。
团队下矿实地踏勘采空区破坏方式,深入调研、采集数据,形成矿山生态治理调研报告与方案。
“一线体验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这一汪清水背后,是众多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也要好好守护它。”团队成员万星说。
团省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以“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为代表的实践育人活动在湖北已连续开展多年,每年都有数十万学生参与,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岗位实操带来一手工作经验
中南民族大学本科生王妮今年参加了团省委组织的“启航计划”,来到一家基层单位开展实践锻炼。
王妮的职业规划是成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在这里,她从简单的表单填写学起,在岗位实操中真切感受与群众打交道的点点滴滴。
“一张表单,时间、群众信息、事项、诉求等内容都要一丝不苟地核对清楚,非常需要细心、耐心和责任心。”王妮说,这次实践经历,让她对未来向职业目标迈进有了更多信心。
为帮助更多青年大学生找到心仪工作,今年,团省委联合相关部门发起大学生实习实训活动,面向全省各单位募集岗位,并依托“青椰网”进行线上发布,累计帮助近6000人实现人岗匹配。
“学生参与实习实训后的成长与变化,能明显看出来。”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团委书记张植说,社会化能力的提升,让青年对未来就业有了更理性客观的认识,他们选择职业方向与工作岗位时会更胸有成竹。
“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也是高校团组织为青年学生提供的岗位实操平台之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2018年起便与邻近社区共建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基地,选派优秀研究生党员担任社区书记助理。
“从网格信息录入核查,到为居民办理社保、医保、老年证等,桩桩件件都让我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志向。”该院研究生王佳宁说。担任社区书记助理的经历让她受益匪浅,研究生毕业后,她考上选调生,继续扎根基层。
“高校+社区”模式为青年大学生施展才干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在团省委的推动下,截至目前,武汉高校所有院系均参与社区结对,已实现在汉社区结对全覆盖。
共同缔造中的青春力量
初次踏入驻村点,华中师范大学—潜江“青年聚力共同缔造”实践队的队员们就看到了热火朝天的一幕:村民老少齐上阵,一砖一瓦修建挡水堤,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建好了。
在村里,队员们花了60余天时间,深度访谈农户90余家。通过对村情的了解与研究,他们提议在村里设立群议屋,创设全流程议事机制,方便村民共商大小事项。
这些提议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
“大家议事有去处了,村内事务参与程度有了很大提升。”村干部说。
去年,团省委组建16支“青年聚力共同缔造”高校实践队,与16个市州进行结对,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实践效果良好。
在此基础上,今年团省委扩大规模,组建100余支重点团队对接省内各市州,实现全省103个县(市、区)全覆盖,为服务基层现代化治理贡献青春力量。
“从蓝莓产业到生态建设,从茅圻村‘有烦恼,找巧巧’的治理范例,到余湾村共同缔造的实践成效,从王铺村‘一元钱工程’到青年代表金恢华毅然返乡干事创业……我们看到‘中国之治’在基层一线的生动体现。”武汉大学“中国之治·县域实践”团队经过深入调研,在调研报告中用青年话语阐述基层治理“密码”。
“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资源统筹,不断构建内涵更深、机制更优、体系更全的实践体系,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更有效地服务地方建设。”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说。
(《湖北日报》 曾雅青 魏萌叶 胡志勇 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