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渐冷的冬季清晨,我喜欢来一碗浓稠细腻的热粥。
初煮粥时,没有耐心,直接把白米和冷水一起倒入电饭煲。简单粗暴的制作,得到的自然也是混沌或寡淡。一日,读到曹庭栋先生的《老老恒言》,才知晓食粥颇有讲究:“择米第一,择水第二,火候第三,食候第四。”我不禁咋舌,想要吃到好味道,需得不怕费周折。
于是,那口有柄有盖的小砂锅,被我摆上了灶台。被水浸透了的生米,落入沸水中,自在地翻滚,待米粒开花,再调成小火。米汤噗噗地冒着小泡,我在一旁细细地搅,竟搅去了心头浮躁。粥水出胶后,停火加盖,继续焖透。再掀锅盖,清浅的香气扑面而来,淡而久存,薄薄的乳白色的米汤中,胀透的米花外形松软又颗颗完整。一碗下肚,只觉周身被冬日暖阳笼罩,惬意舒坦。
我惊叹于普通白粥带来的味觉之美,又不禁感慨,食物的美味需要小火慢炖,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
三十岁的我,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奔忙,在车水马龙的热闹里穿梭,我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往前,身心俱疲,焦虑不安,哪里还有心情去热爱生活?或许,我该尝试放慢脚步,小火慢炖我的而立年。我开始用心做饭,去菜市场挑选新鲜食材,体味每一种食物的气息,和家人细细品味饭菜的味道;我开始缓慢散步,聆听清脆的鸟鸣,触摸老墙的斑驳印记,感受阳光和微风的轻拂;我开始细致读书,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寻找暗藏的人物线索,揣摩作者意图表达的未尽之意。我开始发现,“慢”并不是浪费光阴,而是更好地前行。
我原以为食物不过是用来果腹,没什么区别,用心之后才发现饮食关乎的,是时间和天地,是文化与社群;我原以为冬日里那些光秃秃的大树,没什么看头,慢行之后才发现它在失去蓊郁、没了繁花之后,依然与世界安然相对,不卑不亢;我原以为看书只是浏览字母、文字和插图,没什么困难,精读之后才发现一本书犹如夜空中的一颗星,可以照亮人生最黑暗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