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虽然有关于家乡的内容,但因不是本土资源,很难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时,我结合学生的家乡开州的本土文化,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认真解读教材,反映文本中乡土文化理念
教材《我们当地的风俗》选取的节日风俗介绍取材于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教材列举了山东省长岛县的人们过端午节的习俗,通过中华民族共同节日的不同过法,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为学生介绍当地情况提供了范例。教材列举的我国较为著名的几个节日风俗,也让学生对各地民俗这一特有文化有了一些了解,如黑龙江五大连池市的“饮水节”、广西的“三月三”歌节等。教学这些内容时,我让学生在自读教材并讨论的基础上,说说课前通过请教、网上查阅了解到的开州的一些乡土文化。比如:打连厢,手执连厢中部,边唱边用竹棍两端做上、下、左、右、天、地、前、后的变化,敲击身体双肩、四肢、腰、背等部位,使连厢不断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开州初九登高,最早可追溯到古巴人登高祭祖祈福,登高有步步高升之意,每逢正月初九,开州人几乎全城出动。结合教材融入本土文化,学生大开眼界,增长见识。
二、结合本地自然特色,彰显乡土人文价值
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非常多,由于气候、饮食方面的差异,各地都有着别具特色的习俗。教学中,我以学生出生地和生活地的习俗为背景,创建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课堂。教学《我们当地的风俗》前一周,我让学生提早调查开州的特色民俗,内容涉及爱幼、敬老、春节以及其他特色节日民俗活动,让学生以照片视频、文字绘画等形式准备展示。在上本课之前,我让学生通过调取记忆、采访家长、查阅材料等方式,呈现本地的特有民俗和节日气氛。课堂上,学生兴奋地补充了敬老爱幼的各种当地风俗,如:中秋节要吃月饼,而开州的冰薄月饼特别闻名……这样的风俗孩子亲历过,说得津津有味。
三、有机融合德育活动,提高乡土文化育人实效
课堂上的交流,还不足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体验了解中华民族多样的民俗特色。教学中,我结合学校平时开展的德育活动,让学生体验开州风俗。比如邀请开州区的歌手唱家乡的山歌;讲好开州的传统节日故事活动;开州地方特色的戏曲演唱……一些学生还参与了开州的香绸扇的制作与装饰,制作糖画等。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乡土文化。
四、充分整合地方资源,彰显乡土文化的开放性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开州的风土人情,教学《我们当地的风俗》一课时,我构建开放大课堂,让学生感受开州文化,关心开州发展。比如,开州修建的高速路、正在建的高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高速路、高铁给我们带来些什么?了解高速路、高铁给家乡人民带来方便,也为各地人民带来方便,促进交流,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带领学生或建议家长带领孩子,走进白鹤工业园区、赵家工业园区等地,了解特色工厂、特产美食、民俗民风。
乡土资源整合入课堂,增进了学生对乡土文化、生活环境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