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9月1日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新修订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强制性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正式实施,对包括茶叶在内的31类食品、16类化妆品的包装层数、包装成本、包装空隙率作了明确规定。近日,有媒体走访多个环卫站和垃圾中转站却发现,食品过度包装情况依然存在,且多数食品包装袋都不可回收,只能归类到“其他垃圾”中,最终通过焚烧等方式处理,带来极大浪费。消费者花钱买来的商品包装,最后却成为环卫工人费力清理的垃圾,这种现象让人反思。
一个生日蛋糕3层包装,除了纸盒全是不可回收垃圾;一盒西洋参片4层包装,产品占包装体积不到1/5;薯片等膨化食品包装袋30厘米长,但食品本身所占面积还不到包装袋面积的一半……这些明显超标涉嫌过度包装的现象,在不少食品类产品、外卖产品包装中屡见不鲜,一些食品包装大部分是不可回收、不可压缩的硬塑料,处理起来非常麻烦,对一些包装盒的分类处理花费环卫部门大量的人力财力运力和处置成本,焚烧处理会产生有毒气体和污染环境的固体颗粒,同时,按照“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逻辑,“套娃式”食品过度包装最终也是消费者额外承担成本,目前还推崇和使用此类过度包装,对人对己对社会都实在是得不偿失。
食品过度包装为何愈演愈烈?一方面,是消费者“面子包装”的畸形思维驱使,主要体现在茶叶、蛋糕、月饼等食品产品行业,贪大求洋的包装会给产品增加人气和奢华的“面子感”,却不知道这根本就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浪费和过度消费。另一方面,是企业和个人对于刹住过度包装风没有紧迫感,再加上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观念和垃圾分类处置理念还没有从根本上确立,“过度包装”难免屡见不鲜。
“新国标”明令已出,执法监管势在必行。当务之急,就是借机而为,强化执法监督监管,让“新国标”带上“电”长出“牙齿”。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要主动而为,牵头行业协会、相关职能部门等开展食品包装“强制性标准”普法宣传活动,重点针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电商平台、外卖行业、速食零食加工行业等开展宣传推广活动,要求所有食品行业生产经营行为必须无条件执行“新国标”,强制下架不符合规定的食品包装材料,并通过绿色消费、生态环保、低碳以及垃圾分类宣传等,引导人们树立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生产理念,拒绝不合规食品包装,从源头上杜绝“过度包装”畸形。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健全举报投诉渠道、建立完善有奖举报和绿色消费奖励激励机制、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严肃追究违法违规食品包装行为等,让“强制性标准”借助严格的执法监督,成为“带上电”的高压线和“长出牙齿”的监管利器,用严肃的执法监管和问责,震慑并坚决刹住食品包装“过度过滥”的歪风,彻底改变食品过度包装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