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扫码还需公益诉讼接棒
◎ 张淳艺

 

    王女士的遭遇让我想起前不久北京三中院通报的一起餐厅强制顾客扫码点餐获取个人信息且无法删除的案例。据报道,孔某至某餐饮公司用餐时,个人信息被商家获取,取消关注该公众号后仍无法自行删除。法院判决该公司删除孔某个人信息,书面告知孔某其个人信息的处理范围和方式,向孔某书面赔礼道歉,赔偿孔某为保全证据花费的公证费用5000元。

    近年来,扫码点餐服务在餐饮行业迅速兴起普及。然而,有的餐厅却在“扫码”和“点餐”之间增加了一道程序,不关注微信公众号、不授权商家获取个人信息就不能点餐。商家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自己的公众号引流,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针对性地推送营销信息。然而,此举却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就属于“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消费者姓名、手机号、生日、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个人信息,与就餐行为无关。商家通过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上述个人信息,有悖于收集个人信息的“正当、必要”原则,涉嫌过度收集。如果保管不善,还有泄露、丢失的风险。

    对此,一些地方和部门已经开始加强对强制扫码的执法监督,一些消费者也主动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诉讼维权。

    不过,应该看到,考虑到时间和精力成本,指望每个消费者较真维权并不现实。拿北京三中院通报的这起案例来说,孔某虽然打赢了官司,商家只是赔偿了孔某为打官司花掉的5000元公证费用。这样的结果,不足以鼓舞和带动更多消费者站出来维权,也无法对商家形成有力震慑,打消其侥幸心理。

    所以,在为孔某勇敢维权点赞之余,更希望公益诉讼主动接棒。2023年6月1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曾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委托专业维权志愿者对线索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并视情节采取提示警示、约谈劝喻、支持消费者诉讼、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等方式。期待各级消协组织切实扮演好“娘家人”角色,积极开展关于强制扫码的公益诉讼,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当前:B2版(2024年01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