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价值向度
◎ 陈志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特色鲜明、视野宏阔、逻辑严谨、内涵丰富的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博大精深,蕴含着极为深厚的哲学意蕴。笔者尝试从价值论这个逻辑向度,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加以阐释和研究。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理论及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传承和践行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为人民谋幸福为终极目标,体现了价值目标上的一脉相承。“勇于自我革命和接受人民监督是内在一致的,都源于党的初心使命”。

    在2022年1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明确和拓展,认为:“自我革命就是补钙壮骨、排毒杀菌、壮士断腕、去腐生肌,不断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人亡政息。”同时,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价值取向是党的自我革命能够成功进行的精神动力源泉。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中,党的作风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以严明纪律整饬作风,丰富自我革命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重点强调,认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相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他还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地分析了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归结到为民务实清廉上来。”“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破除特权思想、特权行为,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经过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锻造,纪律松弛、作风飘浮状况显著改变,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氛围基本形成,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重塑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在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理论和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认为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他高度评价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强调指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各级干部要多沉下身子、走近群众,就从严治党问题多向群众请教。”“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决不允许在群众面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决不允许当官做老爷、漠视群众疾苦,更不允许欺压群众、损害和侵占群众利益。”在2024年1月8日召开的党的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以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为强大动力”列入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践中需要把握好九个问题中的一个,由此可见人民监督在习近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腐败是最容易颠覆政权的问题,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在重视党的作风建设以及人民监督作用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聚焦点也投向了社会基层,着力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向社会基层延伸。在他看来,党的基层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国社会基层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严厉批评了一些地方、部门、单位以及基层干部的种种不法以及不道德行为。在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为此,“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 。”针对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极度反感、深恶痛绝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表示:“对一切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行为,要严肃问责追责,依纪依法处理。”“惩治‘蝇贪蚁腐’,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始终凸显着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向度,深刻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这三个层面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不仅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在实践上为新时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当前:B2版(2024年01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