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三重意蕴
◎ 傅新皓 聂智

 

    中国式现代化有丰富的意识形态意蕴,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共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中西方意识形态博弈之焦点所在,为反制西方意识形态霸权提供了思想重炮,实现了对西方资本逻辑的解蔽与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揭示了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逻辑理路,验证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内在旨趣并赋予了其新时代内涵。

    历史意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统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统领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其一,“现代化”一词概念的嬗变贯穿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历程。在近代中国寻找救国道路的过程中“现代化”应运而生,“现代化”概念进入人民思想层面,逐渐形成普遍观念。现代化概念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正确意识形态观树立和运用的必然结果,人民的“现代化”共识使“现代化”概念成为普遍观念化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重要组成。其二,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共识。思想共识凝聚始终致力于将“统治阶级的思想”转变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遵循主流意识形态所提供的价值指向、理论基础与实践场域中彰显其精神实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将社会存在的多元多样、分化的思想观念汇聚、提炼、整合为一致性思想认知的实践活动。其三,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可划为三个阶段: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开端;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推进;三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开创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演进历程经历了革命与斗争阶段、改造与较量阶段、斗争与泛化阶段、调适与发展阶段、创新与巩固阶段,属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逐渐拨云见日。

    现实意蕴: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中西方意识形态博弈中的决胜关键。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呈复杂化趋势,中国式现代化在新形势、多场域下的意识形态斗争中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坚实后盾。当下,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强大的技术优势,使得网络成为西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和渗透的主要场域。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种种正确观念已然成为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坚实后盾。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反制西方意识形态霸权的思想重炮。由于意识形态特有的本质属性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独特作用,中国式现代化蕴含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和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对策,强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反制西方意识形态霸权提供了思想重炮。其三,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资本逻辑的解蔽与超越。西方的现代性文明是服从资本逻辑的主导,是由资本驱动的现代性。现代化的始源与发展深植在资本逻辑之中,对于现代化的研究绕不开资本逻辑。资本逻辑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呈现形式,这在根本上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资本逻辑在中国基本采取了理性的形式,这有着深层的社会制度缘由,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的超越集中呈现为其在中国以理性的形式展开与行进,洞穿了资本逻辑背后的意识形态迷雾。

    理论意蕴:中国式现代化深化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内在旨趣。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可视为一种对现代性的解答。究其本质,马克思基于现代性立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对现代性的一种高度现代的解析。马克思的批判性话语蕴含鲜明现代性立场,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对其现代性批判理论内在旨趣事实论证。其一,中国式现代化验证了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逻辑理路。马克思的“现代性”主要指的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性,其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实质是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限度和命运。马克思建构了全新的历史主体论逻辑,奠定了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架构。“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以实践验证了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逻辑的正确性。其二,中国式现代化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中获得有力论据。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以其深刻性和前瞻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具有天然的“在场”权和话语权,是对社会主义理想追求的必然性的论证。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支持现代化运动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宗旨正在于此。其三,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时代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现代性建构,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隐形逻辑中探寻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引领方法论,解决了“历时性矛盾与共时性矛盾并存的难题”与“基础性问题和前沿性问题并现的局面”,拓展了意识形态工作与现代化建设理论视野。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模式构建与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社会有机体整体的新现代性建设三个向度,赋予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新的时代内涵。

    【作者傅新皓系湖南省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研究员;作者聂智系湖南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互联网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挑战与应对研究”项目编号:21A0379的阶段性成果】

 

当前:B2版(2024年01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