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社会问题,不能模糊边界
◎ 杨阳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移风易俗抓手载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负担。完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所以,江西崇义县重视治理“天价彩礼”,倡导“零彩礼”“低彩礼”的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将此与学生入学挂钩。

    从法律上来说,政府部门把孩子的入学与彩礼问题挂钩是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有失教育公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应该保障适龄孩子就近免试入学,不得随意设置入学门槛条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以抓孩子入学来抓其它社会问题治理的工作思路可休矣!请让义务教育回归其本身。

    把收彩礼情况与入学挂钩,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孩子上学,与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当年送彩礼、收彩礼有什么关系?教育机会应当不受家庭因素的束缚。其次,彩礼数额往往难以精确衡量,核查的巨大人力物力成本又由谁来负担?再次,办理礼遇卡还可能会给某些部门提供权力寻租的空间。

    说到底,公权力部门可以倡导社会新风尚,却不宜在制订公共政策时干涉居民的合法权利。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治理社会问题时,存在动辄与入学挂钩的工作思路。这一工作思路看准的是家长都在意孩子入学的“软肋”。然而,这一方面影响学校正常办学、学生接受教育,加剧学校和家长的负担、焦虑;另一方面,不利于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社会问题,必须依法依规,各部门可以联动,但是,不能模糊边界、越过边界。

    不可否认,面对“天价彩礼”现象,坐视不管显然不好。尽管这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争议与挑战,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其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仍需调整和完善,力争达到预期目标,以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当前:B2版(2024年02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