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闲报”改变了我的命运
◎ 张志松

 

    中考落榜后,我还想第二年复读,无奈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便只好灰溜溜地回家。

    家里种了十多亩田,每天都干着不同繁重的农活,想到这辈子就这样困守在田地里,我有点不甘心,想挤进乡镇单位找份工作吧,可谈何容易,没办法,我只好一边在家种田,一边拿出“闲报”看看,打发时间。所谓“闲报”,实际上是大队给父亲订的几份报纸,都是党报,母亲一直称它为“闲报”。父亲是个担任多年的生产队长,他大字识不了几个,根本就不看“闲报”,可这不影响他享受大队每年给他订“闲报”的待遇,所以,每次乡邮员送来“闲报”时,父亲就把“闲报”往客厅里一丢,看也不看,就忙农活去了。母亲呢,再忙也要帮他收拾好“闲报”,放进陈旧的书柜里。那天是连绵的阴雨天,因为无法下田干农活,我就无聊地把乡邮员刚送过来的“闲报”接过来看,看了没多久,外面的雨突然停下来了,太阳已经从厚厚的乌云里钻了出来。这时候,母亲刚洗完衣服,跑进堂屋里对我说:“外面不下雨了,赶紧下田挖沟去。”我听了,磨磨蹭蹭,不想下田,母亲气急了,一把夺过我的“闲报”,说:“这闲报有什么看头,又不能当饭吃,赶紧下田去吧。”说着,母亲从杂物间里拿了一把铁锹,递给我,我只好不情愿地丢下“闲报”,拿过铁锹,走出家门,沿着泥泞不堪的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自家的田里挖沟去了。

    晚上收工回家,我正在看“闲报”,忽然看到本地的“闲报”上有一则新闻报道,报道我大队里有一位老人勇救落水儿童的事迹。其实,在新闻报道之前,老人勇救落水儿童的事情,我也听说过,但我从来没想到这样的新闻还会上“闲报”,更没想到会让我幸运地在这份“闲报”上看到这则报道。如果换成是我,这样的新闻,我也能写,这么想着,我就蠢蠢欲动,并努力付诸实践。此后,我每天用心地看“闲报”,知道什么是新闻要素,新闻的时效性,以及新闻的报道价值,我还把心得体会记在笔记本上。有天,母亲看到我,趴在桌上一边看“闲报”,一边记笔记,忧心忡忡地对父亲说:“儿子,是不是还想复读?可家里哪有钱供他上学啊?”父亲听了,挥了挥手,说:“管他呢,他就是想复读,还得必须经过我一关。”我知道家里的窘境,当然不想让父母为难,便对母亲说:“妈,你放心好了,我不会复读的,我写笔记写着玩的。”母亲听了,这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那天晚上,我收工回家,正准备洗脚,邻居经过我家门口,无意中对我说:“今天王大爷做了大好事,他在赶集途中捡到了几十元钱,还给了失主。”那时候的几十元钱可不是小数目,我听了,顿时眼前一亮,这不是绝好的新闻素材吗?何不给“闲报”投稿去,于是,我赶紧动手写新闻,新闻写好后,我利用到集镇卖菜的机会,从邮局里寄了出去,没想到第四天,我收到乡邮员送来的“闲报”时,我那一则豆腐块的新闻刊登在第二版,我兴奋地拿给父亲看,父亲撇了撇嘴,说:“这也值得高兴?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在家种田,别折腾什么写新闻了。”我听了,心里顿时从头凉到脚。后来,我写的新闻越来越多,发得也越来越多,甚至连省报都刊发了我写的新闻,并有好几家报刊聘为通讯员、特约记者,当我收到一笔又一笔不多的稿费单时,父亲乐了,说:“写这玩意儿还有稿费拿,不错,不错。”更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当乡里决定聘用我为专职通讯员时,父亲惊呆了,突然喃喃自语地说:“松儿有出息了,调进乡里工作了。这‘闲报’还真的帮了松儿的大忙啊!”进了乡里,我简直是如鱼得水,一边坚持读“闲报”,一边写新闻,因为有了充裕的时间,我还报了新闻报道专业大专函授班。

    因为那几年的报道非常出色,我很快就调进了县委宣传部,并被提干,入了党……直到现在,我仍然忘不了读报,并且每年还要拿出两千多元订报。感谢“闲报”,是“闲报”让我改变了命运。

 

当前:B3版(2024年04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