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高校校园成为“交通安全洼地”
◎ 杨维立

 

    近日,“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叶君在校园内被车辆撞倒去世”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4月12日,广西民族大学发布通报称,3月22日,叶君教授在校内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受重伤,于4月9日不治离世,年仅53岁。据知情人士介绍,事发当天,叶君教授准备穿过马路去厕所,可能校车速度较快撞到了他。真相如何有待警方深入调查,但既有事实已敲响了校园交通安全的沉重警钟。

    近年来,高校校园内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甚至酿成了群死群伤的悲剧。远的不说,就在今年3月19日,浙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发生一起车辆冲撞事件,造成19人受伤,其中3人经抢救无效死亡。经查,肇事者张某某(男,20岁)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所驾车辆系其家庭所有。目前公安机关已控制张某某并立案侦查。纵观既往发生的校园交通事故,机动车驾驶员安全意识淡薄是主要原因,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折射出校园内“人车矛盾”不断升级的态势,暴露出一些学校交通安全管理仍存在着一些漏洞,亟待填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规定,大学校园内的道路不属于公共道路,由学校承担交通安全管理主体责任。眼下,在很多大学校园内车来车往,并且机动车辆不断增加。一些人驾车进入校园后,自感脱离了交警的监管视野,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对安全的警觉,容易出现了超速驾驶、分心驾驶、随意停车等不文明现象,倘若高校的交通设施薄弱、安全管理力度不足,势必会导致校园交通秩序混乱,甚至成为“交通安全洼地”,引发大大小小的车祸。

    车祸猛于虎。如何围绕问题、短板对症下药,维护好校园交通秩序,防范和遏制校园交通事故,已成为很多高校亟待破解的一道现实课题。为此,需要未雨绸缪、多措并举,拿出更多实招硬招。当务之急是,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力量对校园内减速带、限速标志、信号灯等安全设施进行拉网式排查,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迅速补齐硬件设施短板。同时,善于借力现代科技,采取安装测速卡口抓拍系统等措施,助推安全管理水平提升。

    更重要的是,积极推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引导师生员工特别是机动车驾驶人员将“安全”二字烙印在心中并践行于日常。同时,集思广益地健全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日常检查的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以儆效尤,形成强大震慑。

    此外,还需与公安交管等部门建立“警校协同”机制,合力推进校园交通安全管理走深走实。比如,参照北京市推行“社区交警”服务机制的做法,邀请交警入驻校园提供专业指导,建立健全校园平安志愿者队伍,合力构筑校园交通“安全网”。

    从政府层面上看,无论是完善校园交通安全管理规定,还是加强督导考核,都应加快步伐。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省制定的《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其中有不少亮点。比如,要求“高等院校应当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教学区、学生活动区道路“均应设为禁行道路”;校园内允许通行的道路,速度不得超过20公里每小时,等等,这些规定很有创新性、针对性,对加强校园交通安全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其他地方和相关高校借鉴。

    血的教训警示我们,校园交通安全须臾不可放松,必须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并切实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将该消除的隐患消除掉,不放过一个死角、一个细节,让每一项安全措施落地生根,才能填平“交通安全洼地”,将校园打造成最坚固“堡垒”,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当前:B4版(2024年04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