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的种子 播撒心中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2023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通过持续努力,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如今几个月过去,让我们来看看各地的美育体系建设成效如何。

   焦点一

    美育课程教育教学体系和质量

    近日,黑龙江省教育厅印发的《黑龙江省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案》指出,通过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到2027年,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展示机制基本建立,跨学科优质美育资源体系初步建成,面向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美育课程实现全覆盖,艺术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全面开展,建设一批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培育一批国家级示范性学生艺术团,涌现一批美育特色鲜明的示范区示范校。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部主任、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德胜表示,首都师范大学的美育课程群建设的原则为是否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构建,是否能唤醒学生的感性能力,是否能把知识和应用结合起来,是否有利于课程体系的结构化、合理化建设。根据这样的原则,首都师范大学引进课程地图的概念。该概念强调了专业的课程建设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我们的目标是在大学美育课程的基础上找出一些课程建设内在的规律从而达到美育浸润学校、浸润学生、浸润老师的目的。希望这种探索能够为师范类大学的美育课程群建设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思路。”王德胜说。

    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学采用“本土培养+校外引进+多层次合作”的方式,进行学校美育团队建设。学校通过本土培养,现有美术教师三名,专业上各有优势,分别执教高中三个年级的美术班日常教学,聘请杭州象山艺坊、正达画室等美术专业团队优化、提升美术班的专业素养。另外,还与中国美术学院、镇海区政协书画院、鄞江中学等各类高校、社会艺术机构、美术特色学校合作,采用专家指导、经验交流、活动共建等方式进行美育方面的学习和交流,以此推进校园美育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此外,利用学校的美术班优势,组织开展美术写生、绘画联展、校园墙面设计等一系列凸显传统美术特色的美育活动,然后以传统美术特色为突破口,打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间的壁垒,开展绘画、表演、设计、手工、书法、摄影、欣赏等多领域的校园美育活动,拓宽美育实践阵地。其次在实践活动中,将活动从艺术特色(美术、广电等)班级拓展到全校学生,鼓励全校学生共同参与。

    美育通常需要高标准教学场地和专业设备设施,投入相对较大。据调研,一些乡村学校由于办学经费紧张,难以建设高标准教学场地、购置齐全的教学设备。鉴于此,建议各地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近年来新生儿出生率偏低、小学教师总量趋于饱和等情况,有序撤并乡村小规模学校,科学布局中心学校,加快中心学校提质扩容建设,改善办学条件,配齐配足美育教学设备设施,高标准建设好美育教学场地,并进一步完善美育课程教材体系、丰富美育实践特色活动。

    除课程体系和设施建设以外,各地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确保处于乡村的美育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落实好待遇、晋级向偏远、薄弱学校教师倾斜等政策,营造“老实人不吃亏、奉献者有前途”“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氛围;改善乡村学校工作、生活环境,多吸纳本地生源的优秀毕业生从教,关心关爱美育教师,营造“环境留人、感情留人”的氛围;构建并落实乡村学校美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重点做好美育教师线上线下继续教育、以赛促教、观摩交流、名师帮扶等工作,营造“终身学习、创先争优”的氛围。

    焦点二

    严格上好上优美育课

    如何解决艺术相关课程总被侵占等问题?《黑龙江省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案》指出,严格按照各学段课程标准上好艺术相关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艺术课程一至七年级每周不少于3课时,八至九年级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鼓励具备良好美育资源的学校开展试点,统筹本地区艺术教育资源,提供更为完善的实践教学支撑。鼓励建立学校艺术类别的校本课程体系,帮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一至两项艺术专项特长。加强艺术特长学生一体化选拔和培养,拓宽艺术人才成长通道。推动县域内优秀美育教师流动授课、优质美育课堂资源共享。

    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是深化美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有关负责人2023年6月介绍,教育部指导各地各校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义务教育阶段99.8%的学校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许多学校还积极拓宽美育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提高美育教学质量,在“开齐开足”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上好”的目标。

    这些年来,广东中小学美育工作取得一份满意的“成绩单”。广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陈健生介绍称,除制定和完善全省学校美育工作建设体系,搭建好“制度框架”,广东还通过深化学校美育评价改革,将美育进行基础普及。“我们狠抓课程落实,美育课程体系、教师资源、教学评价等工作也取得阶段性成效,基本实现开足开齐美育课程。”陈健生表示,近年来,广东持续深化美育评价改革,以评价改革为抓手推动国家课程标准落实和美育教学质量提升,加强对全省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开设情况的检查督查。其中,启动了中山、佛山2个地市推行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工作,研究制定科学评价方法,积极稳妥推进学校美育评价改革。

    2018年以来,西北师范大学先后选派4批美术、音乐、舞蹈、传媒专业为主体的59名优秀师生连续4年每人开展为期一学期的顶岗支教。按照“一校一策”提升计划要求,以特色课堂为重要抓手,承担民间舞蹈、书法、手工、合唱、器乐演奏等艺术教育素质课程和“第二课堂”的教学工作,构建起了“适应乡村教育、融合红色文化、符合农村学生特征”的“浸润式”体育美育课程体系,并在项目学校保证每班每周开设1节美术课和1节音乐课,覆盖了项目学校12个班级449名中小学生。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通过美育教学改革深化等八大行动,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里的八大行动计划之一,就是“美育评价机制优化行动”,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美育的评价制度。那么,如何评价美育工作的质量?苏州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吴磊介绍说:“我们开发了江苏省的‘学校美育评价智慧平台’,该平台现在有四个服务应用场景,一是美育教学与科研板块,二是美育实践板块,三是综合考核板块。四是美育专家库。江苏省教育厅系统的所有美育活动——展演、竞赛、评审等,都利用这个智慧平台来实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确保美育工作有质量、有成效。”吴磊说。

    焦点三

    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发展格局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有多种表现形式,要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态化学校艺术展演机制,构建省、市、县、校四级展演体系,形成校校有特色的“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发展格局。市、县两级每年举办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展演展示活动。

    4月17日,第七届“荔湾校园美育节”系列活动之——荔湾区小学美术“4+X”素养课堂大单元教学课例展示暨美育浸润校园作品展在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第二小学部(以下简称“省实荔湾二小”)举行。在“与大师对话,用色彩记录春天”校园作品展现场,老师们在学生解说员的指引下,参观省实荔湾二小的美术作品展。本次作品展源于省实荔湾二小综合美育组基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而开发的课程:“与大师对话”。据介绍,课程梳理了教材中出现的二十多位名家大师及其画作,通过内容统整,设计了面向一、二、三年级的系列课程。同学们在欣赏与学习中,以自己的理解,以适合年龄段的技法,比如版画、扎染、拼贴、点画、剪纸、立体水管画、卷轴等,对大师们的作品进行再创造。课程成果共计25组,三个年级全体学生几乎都参与创作。

    “春眠、春眠、不觉晓,处处、处处、闻啼鸟……”走进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九溪镇马家庄小学,孩子们神情专注地演绎着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婉转动听的合唱之音,犹如山间清泉自然流淌,直抵心灵。

    这便是若水童声合唱团,已有70多名孩子加入,孩子们合唱的《春晓》曾在聂耳大剧院演出时,受到观众好评。“一年级就学习了‘春晓’这首古诗,如今唱出来,没想到这么好听。”对三年级的岳舒怡同学来说,每周两次的排练是她最期待的事。

    2022年起,玉溪市教育体育局在全市各中小学全面推进校园合唱团建设,大力普及合唱教育,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如今,全市各地各校的学生合唱团迅速发展到118支,其中有28支被授予“玉溪聂耳青少年合唱团”称号。

    “合唱正成为玉溪一张持续擦亮的名片,为艺术人才的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注入活力,陶冶情操,塑造灵魂。”玉溪市教育体育局德育科科长杨进宏表示。

    (综合《湖南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玉溪日报》等)

 

当前:4版(2024年04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