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 邓可 范扬

 

    国家认同教育是指学校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培育学生政治、文化、历史等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明确“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提升学生国家和民族意识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国家认同教育是现实所需,发展所要。但国家认同教育往往是渗透在多学科、多领域,尤其与思政教育在目标、内容等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将国家认同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具有天然优势,不仅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与体系,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与途径,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爱国热情。基于此,探究国家认同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是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家认同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既需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也要根据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特征,立足于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国家认同教育的内涵,探索多路径多模式融合发展。

    一、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引领思政教育方向

    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引领思政教育方向,是推动国家认同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根本要求。国家认同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教学过程势必要变革教学目标、要求、内容等,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原有教育理念,把握思政教育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参加教育论坛、教育政策发布会等,深入了解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政策变化,明确国家认同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并依据院校特点、学生实际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融入思政教育,保证思政教育方向始终与上层建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组建专门的教研小组,派遣专业人员进行跨院校考察学习,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在学习交流中能够拓展教育思维,丰富教育理念,分析不同教育理念下课程融合的差异性,引领国家认同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强化教育效果。此外,高校还可以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研究的相关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转变教育理念,为思政教育拨正航向。

    二、建立专业教师队伍,促进思政教育融合

    建立专业教师队伍,促进思政教育融合,是推动国家认同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基本要求。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多是“专才”而非“通才”,难以进行跨学科教学。国家认同教育融入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呈多维性、复杂性等特点,对教师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采取措施,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为课程教学提供人力保障。一方面,高校应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为教师搭建专业化成长平台,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国家认同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重点,从而在教学中分清主次、有的放矢,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提高思政教师招聘门槛,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例如,在招聘工作中,通过设置加分项,如是否从事过志愿服务等,选择同等专业、学历条件下更具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从事融合教学工作,促使教师以自身的言行来感染、引导学生,发挥榜样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整合学科文化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整合学科文化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是推动国家认同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举措。国家认同主要包含公民对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是公民对国家认知、情感和态度的综合表现。可见,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将国家认同教育融入思政教育,高校要明确国家认同的内涵,整合各学科中的国家认同教育文化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融合育人的价值。一方面,高校可以开展全学科教研活动,深入挖掘不同学科中潜在的国家认同教育元素,整合多学科教育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教师在教研过程中,要倾听不同学科教师对国家认同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看法,从不同学科视角把握课程融合的目标、重难点及注意事项等,提高融合育人的全面性。另一方面,高校应完善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学生积极进行理论研究,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国家认同教育、思政教育等学术创作中来,拓宽教育的边界,将更多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提升教育效果。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思政教育形式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是推动国家认同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手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促进学生知行统一发展。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师生开展志愿活动,让师生亲身感受民族历史文化,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生产劳动课、综合实践课等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足迹中体会地理环境影响下多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差异,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五、加强校社合作交流,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加强校社合作交流,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是推动国家认同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现实需要。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因此,将国家认同教育融入思政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教育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一方面,高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的联系,积极构建产教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将教育、产业、文化等都纳入思政教育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化、社会化,让大学生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紧跟时代发展脉搏,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文化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等机构开展合作,帮助教师深刻理解国家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影响因素等,推动教师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深入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增强教育效果。

    国家认同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一方面能够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教育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学生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因此,高校要加大改革力度,从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体系等方面不断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为课程融合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系四川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当前:B2版(2024年05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