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臂弯
◎ 朱丹枫

 

    我和川荣兄是几十年的同行、朋友加兄弟。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二十出头,同在文物系统效力,他在省文物商店浸润多年,得到真传,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渐入佳境;我则是下乡、当兵数载回城后,一头便栽进了当时地处城南郊外跳伞塔对面的省博物馆(后在省文管会),热爱文史,梦想作为一番;时光流逝,却互不相识。直到考上大学成为同班同学,上课时,我被指定坐在了最后一排,不知何故,他虽矮我一头却也落座倒数的第二排,这一坐就是几年,至此相识相交相知,就连喝茶都共饮一杯水,称兄道弟,互为相长。毕业后,我们先后离开原单位被调往他处,我去了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离文博渐行渐远,注意力转移到文艺出版管理、文化产业研究等领域;他到省文化厅文物处(后为省文物局)就职,长期专注文物管理研究,成为斫轮方家。岁月历练,得组织信任、上级扶携、同仁举荐,我们又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上磨炼,心无旁骛地服务文化、文物工作。及至初寿之年,我们又“集结”于省政协,同在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同生共气,惺惺相惜。

    川荣兄事务多,少空闲,繁忙之余能梳理出他的“别样”文章,我不惊讶。文史涵养,舞文弄墨的本事,对他来说轻车熟路,建言献策,视野阔达,言之有物,多得高层首肯;诗歌、散文、小说出版多部,影响甚为广泛;我对他是羡慕、佩服。因为我深知这些年来,作为一个管理者在服务于工作对象时的愉悦欣慰与烦恼酸苦……他却懂得如何合理调配他的业余时间,而绝不荒废!对业务的总结、对自己走过的路的反思、对往事传说的追探,对故人的怀念,有浓郁的亲情和友情,更有感恩之情,也有遗憾的叹息……

    《岁月有情》12个篇章,也是12个故事,12个片段,内容丰富,花色繁多,妙趣横生,文笔流畅,绘画出川荣兄的“另类”业余——灯下伏案的背影。他在质朴素简的叙事中力图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这只是他文物生涯中的一段记录,他已经在写,相信他还要继续写下去。

    文物是历史的物质遗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民族历史、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物学,需要有责任有意识有担当的人对文明对文物对考古,作条文缕析,透彻观察,独立见解。当此之时,我期待更多的写作者,能似川荣兄般以文字的形式记载见闻,哪怕是点滴的瞬间,使一脉不绝的读书人当然也包括文物人,有机会静静地思索,细细地咀嚼,慢慢地品味。

    癸卯年末川荣兄微信嘱我为文,忽遇命题作文,手忙脚乱,勉力而为,成文时已是甲辰正月十五元宵夜,可谓“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愿年轮解锁,春天又见!这是一个曾经的文物工作者向资深的文物工作者川荣兄的真诚敬意!

当前:B3版(2024年05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