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桐花 盛开的地方
◎ 余玮

 

    兰考,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

    这片土地,于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篇大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内容曾感动过我一回回,我因此知道了中国最著名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知道了曾饱尝风沙、内涝、盐碱之苦的豫东兰考。正是在那民生多艰的非常时刻,党组织派来了焦裕禄!陌生的是,这里给人的视觉感官一时难以与历史对接,这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的火车站候车室里,到处是衣衫褴褛、争相离去的灾民。今天的站台上,迎面而至的是衣着光鲜、难掩喜悦的归乡人。当年,看到那些背井离乡的灾民,焦裕禄的眼睛湿润了。今天,看到幸福而时尚的兰考人,我的眼睛为之一亮。

    就是在这小小的火车站,兰考人民曾迎回“被兰考活活累死”的、已病逝近两年的焦书记。自火车站离墓地不到三里地,也就是今天的裕禄大道,那一次却走了整整两个半小时。当年那一天,成为兰考历史上一个被泪水浸泡的黑色日子。而今的每一天,兰考这个城市因为焦书记而自豪。

    焦裕禄是一个红色传奇。一晃,他离开我们整整60年了。我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语文课本上就学习过课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也读过不同版本的有关焦裕禄题材的小人书,1990年代还看过电影《焦裕禄》,10年前也完整看过电视连续剧《焦裕禄》,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再现了焦裕禄的人生轨迹与感人故事。

    焦裕禄是一个红色符号。早年“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热潮涌动神州大地,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他被评为“双百”人物之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他被评为“最美奋斗者”,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以他名字命名的精神被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近些年来我有机会重访焦裕禄曾经生活或工作过的地方,寻访焦裕禄事迹的知情人与相关重大事件的发生地,走读焦裕禄精神的点点滴滴。“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一句句相关的评价字句或个人语录,曾经似乎很抽象。随着重访、寻访、走读的深入,一个英雄而平凡的焦裕禄在我眼前高大而朴实、真切起来,一个全党和全国人民公认的好党员、人民的好公仆的光辉榜样形象在我的笔下生动、近距离地立了起来。

    在大量有焦裕禄报道的报纸里,我似乎读到了历史的回响。在焦裕禄纪念馆里的那把留有大窟窿的藤椅前,我对焦裕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他生前栽下泡桐树治理风沙的地方,我深切感受了当地群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精神之源转化为建设拼搏兰考、开放兰考、生态兰考、幸福兰考“四个兰考”的磅礴力量。在与焦家子女的对话里,我隐约看到了一种红色的接力。走进陈旧,甚至说得上破旧的兰考县委办公楼,不由得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最美县委院”,我自裤腿卷起来了的干部身上看到:焦裕禄回来了!

    在匆匆行走中,一些曾经模糊不清的东西渐渐清晰起来,一个有血有肉的汉子站在了我的眼前。每逢清明前后,兰考的那一树树桐花成为当地一景,淡雅的香弥漫着一丝丝甜。还有一景,就是经常有许多人站在一棵高大、葳蕤的泡桐树下听当地人讲当年那棵小树长成眼前合抱大树的故事。这棵泡桐就是著名的“焦桐”,就是那张著名的照片里焦裕禄站在一侧照相的、当年自己种下的泡桐。其实,这哪里仅是一棵树,分别是一种精神力量在当地最鲜活的承袭、茁壮。蓬勃的,不只是树干;芳香的,也不只是花香!

    兰考,一次次接受历史的大考,又在一次次在大干中得到大变。焕然一新的是面貌,不变的是焦裕禄精神的坚守。

当前:B3版(2024年05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