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赤水市创新推动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赤水市官渡镇“嗑子匠”在田间地头开展宣讲。
“1935年大坎坡红军伏击战打得好,利用稻草,吓得敌人不敢上……”日前,贵州省赤水市宝源乡乡场上的茶馆里传来清脆响亮的快板声,宝源乡78岁的“嗑子匠”熊乃香一边打着快板,一边声情并茂地讲起了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当年在宝源乡附近英勇战斗的红色故事。熊乃香讲得生动,群众听得入神。
熊乃香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宝源乡小有名气的“嗑子匠”。每逢赶集天,他都会在乡场上的茶馆里以打快板、唱山歌等形式义务宣讲红色故事。“没有红军战士当年的英勇奋战,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熊乃香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宣讲,让更多的人知晓那段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在赤水方言中,“嗑子匠”是擅长跟大家讲故事的人,并且能将内容讲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易于被群众接受和喜爱。自2018年赤水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以来,为了使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赤水市抓住茶馆这一文化阵地,创新实施了以新时代“茶馆嗑子匠”为品牌代表的一系列文明实践项目,招募农民、土专家、乡贤、五老人员等组建了17支“茶馆嗑子匠”宣讲队伍,一名名“嗑子匠”活跃在赤水河畔的城乡茶馆、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以“摆嗑子”的方式宣讲本土红色故事,传播党的政策理论,传递时代文明新风。
作为一名“嗑子匠”,熊乃香不仅在茶馆义务宣讲红色故事,喜欢看报的他还常常走村入户,将自己在新闻报道中了解到的政策理论知识、身边模范好人故事等向群众进行宣讲,在“摆龙门阵”的过程中让群众了解党的最新政策,在润物无声中传递崇德向善新风。
除了熊乃香,在赤水这片红色土地上,还有520余名被群众熟悉和喜欢的“嗑子匠”,成为了新思想的传播者,他们用群众听得懂的“乡音土话”,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4月16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的以解读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主题的电视专题片《文明风盛新时代》第一集《理论进万家》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介绍了贵州省赤水市新时代“茶馆嗑子匠”文明实践项目。截至目前,赤水市新时代“茶馆嗑子匠”文明实践项目已开展宣传宣讲2.8万余场,覆盖群众85万余人次。
在实践过程中,赤水新时代“茶馆嗑子匠”文明实践项目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展。“现在我们的‘嗑子匠’叫新时代的‘嗑子匠’,赋予了新的能量,不仅可以通过他们的眼睛去看老百姓的生活状态,通过他们的嘴巴去宣讲党的政策,还可以通过他们的耳朵,收集老百姓的诉求。”赤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吴丽辉介绍,通过深入推进新时代“茶馆嗑子匠”文明实践项目,赤水市将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等各个领域,“嗑子匠”不仅成为了政策理论的“宣讲员”、答疑释惑的“引导员”、文明乡风的“传播员”,还是社情民意的“信息员”。
赤水市天台镇兴红村党总支书记代小勇是一名“85后”,自2020年加入天台镇“茶馆嗑子匠”宣讲队伍以来,他常常通过短视频留言、村民大会、走村入户等线上线下渠道,了解群众诉求,并想尽办法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
就在前两天,兴红村村民周传华打来求助电话:“代书记,我们家种的1000多斤白菜没有销路,眼看就要烂在地里了,能不能想想办法帮我们找找销路,把白菜尽快卖出去。”代小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联系自己认识的一名蔬菜批发商寻求帮助。“给代书记打了电话的第二天早上,蔬菜批发商就来到我们家地里收走了所有的白菜。”周传华笑着对记者说。
除了想办法帮助村民销售白菜、土鸡蛋、腊肉等农特产品外,代小勇还请来专业人员维修村里断裂的自来水管,组织村里的党员和志愿者上门为有困难的家庭插秧……“作为一名‘嗑子匠’,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和群众打成一片,在‘摆龙门阵’的过程中传达政策,了解群众诉求,能帮忙解决的尽量帮忙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就上报给上级部门。”代小勇表示。
体察群众实情,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据了解,赤水市新时代“茶馆嗑子匠”文明实践项目开展以来,共收集群众建议2100余条,帮助相关部门累计处置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1900余条,成为了群众与党组织之间的“传声筒”。
“我们将持续推进新时代‘茶馆嗑子匠’文明实践项目,用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记得牢的语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送进千家万户,搭建起理论创新和人民群众连接贯通的桥梁,让党的声音响彻基层、党的关怀温暖基层。”吴丽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