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闲时间,我喜欢看看书,也会上网逛一些文学类论坛。几年前,喜欢上一个文学论坛,这个论坛是某刊物的选稿基地,何老师是刊物的编辑,负责在论坛选稿。
论坛每天都会有许多稿子贴上来,何老师每篇都看,看得仔细,还会在每篇稿子后留评,几无遗漏。
投稿的不乏知名作家,当然也有如我般的文学爱好者,何老师一视同仁,只取文字上乘之作。以文为友,在论坛上我结识了几个文友,如经营粮油店的小荻,摆摊卖衣袜的阿珍,教书的杜老师、柳老师,他们的文章,都过了何老师的一审,最终上刊。那是他们的文章第一次发表在文学刊物上。
如果觉得文章有可以修改之处,何老师会提出修改建议,建议中肯。我试着在论坛里贴文,投《刘老太》一文。何老师阅后留评:也许每个村庄都有这么一个善良的老妇人,她不必是“刘老太”,可以是“李老太”“王老太”,懂一点点粗浅的医术,于是遇到一些麻烦事,必定要找她们帮忙。这样的“刘老太”,其实挖下去是很有“看点”的,但这篇“形神未立”,作者挖掘力度不够——只是粗粗写了刘老太做了些什么事,但对于她背景的介绍呢,她在村民心中的形象呢?
我细细思量何老师的留评,顿觉醍醐灌顶。顺着何老师的指点,重新谋篇布局,写起来顺风顺水。
何老师写过《豁达》一文,文中说有次她写了篇文章,恭恭敬敬投给某编辑,编辑看了之后,对何老师说:“写文章,一是故事好,二是语言好。你这两样都不好,还写什么写?”编辑的话,让何老师很难过。何老师说:“我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告诉自己心胸要开阔,要豁达,要容得下所有的批评与指责、嘲笑和白眼,因为选择了文学这条路。”
或许有此经历,何老师的留评多为肯定、鼓励,遇到好的文章,她绝不吝赞美之词。我投稿《手写信》,何老师看后留评:好暖的文字,读来通体如同被春阳沐过一般。作者的散文带着一种诗意之美,恰到好处的怀旧与留白,带着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质朴与细腻,春风拂面般向我们走来。
看到何老师的留评,那天晚上我兴奋得像个孩子。我一个人走在安静的小街上,仰头看着满天的星星,感觉那晚的星星是那么明亮。
一个文学爱好者,一生遇到一个好编辑,一个赏识自己文字的编辑,那他该是多么幸福啊。
一次,何老师被单位派出去培训了一段日子。培训完了,何老师将学习心得结合自身实际,整理成文,发在论坛上。一共十二篇,从写作语言、写作态度、切入点到写作逻辑、细节、闲笔,一一道来,深入浅出。何老师堪称良师,我想每一位在论坛的文友,必定会如我一样受益匪浅。
后来刊物停办,何老师也不再做编辑。有段日子,我和几个文友频繁登录论坛,盼望着论坛上何老师的头像亮起来。文友间互相交流,说着对何老师的印象,感叹她的敬业、真诚、诲人不倦。
2018年冬,机缘巧合,在某个以文学为名义的微信群,我看到了何老师的名字,心里满是激动。我问何老师还记得山东的我吗?何老师发一笑脸,说不相忘。于是互加了微信。前年,何老师问过我的地址,寄来她所著长篇小说《落凤坡》以及小说集《爱情动物》。何老师文笔细腻,情感丰富,我每每拜读,必为书中人物所悲喜,更感叹于何老师的才华出众。
何老师名为何竞,笔名何二三,四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