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时节,田里的农人们,身边少不了两样东西——水和米糕。
一壶水,几块米糕,别在腰间后,带着工具,朝着地里进发。多少年了,这始终是我的记忆中,夏收时的农人“标配”。
米糕,在老家俗称“撑腰糕”。把糯米和粳米,各一半,浸水中。一个星期后,捞出晾干,磨成粉。接着,将米粉倒在细纱铺底的蒸笼中。蒸熟后,直接将细纱裹着米粉,用力搓揉,直至冷却,再切成一个个方块,晒干即可。
夏收时,有时忙得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身边几块“撑腰糕”,可能便是一顿午餐,或者下午的点心。满头大汗的农人,蹲在田地边,擦着汗,喝着水,就着米糕下肚,这便是我记忆中的夏收。
白天,忙着在田里奋战;夜幕低垂,农人们归家,个个累得筋疲力尽。
于是,夏收时的晚餐,能简则简。这种时候,泡菜就派上了用场。平日里,对于农人们来说,晚餐往往是一天中最丰盛的一顿。可到了夏收,全家老小齐上阵,归家后,只盼着早吃完,早休息,实在没精力费心做一顿晚餐。
泡菜,是前一年的冬天里开始做的。几个坛子,一瓶高粱酒,一些盐和红糖,配以萝卜皮、白菜、芥菜等乡间常见的蔬菜。在乡间,泡菜坛子,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而到了夏收,泡菜就成了饭桌上的主菜。
母亲常说,做泡菜,讲究的是“手气”。“手气”不好的人,要么做出的泡菜又软又烂,“一拳头就到底”,毫无口感可言;要么,就是太生硬,“一指头都戳不破”。好的泡菜,搁了大半年,到了夏收时,依旧是脆嫩的。
一整天的疲累,让米饭配泡菜的晚餐时光,显得格外美好。
白天的“米味”,夜晚的“泡菜味”,这便是许许多多个夏收,留在我味蕾上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