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了指导和实践要求。本文将从“三全育人”视域出发,探析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意义与路径。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思政教育的全面系统发展
“三全育人”要求思政教育不仅关注课堂内的知识传授,而且注重课堂外的实践锻炼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全员育人要求高校思政课要发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的育人作用。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要通过自我学习、参与实践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管理人员要积极参与思政教育,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源等方式,为思政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其次,全程育人要求高校思政课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从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到毕业教育,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政素质。通过全程育人,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能够接受全面的思政教育,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最后,全方位育人要求高校思政课要覆盖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二)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全育人”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因此,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一,“三全育人”理念要求思政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思政教育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其二,“三全育人”理念要求思政教育注重实践锻炼,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凝聚共识,打造育人合力
全员育人理念要求高校思政课不局限于思政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是要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对此,高校应加强对全员育人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使多元主体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的育人效用,形成育人合力。高校党委应发挥作用,将思政课教学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有效保障。首先,高校党委应加强指导,参与研究和探讨思政课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途径。通过组织专家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确保思政课教学始终与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保持同步。同时,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参与思政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为思政课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其次,学生工作部门在学生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党委应与学生工作部门建立协同配合机制,共同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创新。例如,共同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借助学生工作部门的力量,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最后,高校党委应加强与团委的联动发展,共同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感悟,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感染力。
(二)改革传统课堂,实现全过程育人
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与连贯性。这要求思政课教学内容必须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多个方面,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考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例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可以从哲学角度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相关内容;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可以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实践基础和历史必然性等。
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与多样性。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采取情景模拟法模拟台儿庄战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激发其爱国之情。
深化拓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思政课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实践教育基地或志愿服务基地等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感悟。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邀请企业家、专家等社会人士来校讲座或授课,让学生了解社会动态和前沿知识。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评估。例如,建立实践教育档案或实践成果展示平台等制度,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和总结;定期组织实践教育经验交流会或研讨会等活动,分享实践教育经验和成果。
(三)多渠道整合,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加强校内外联动。在校内,高校思政课应注重学科融合与实践平台的打造。首先,思政教师可以与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教师进行深度合作,共同设计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深入理解思政理论的丰富内涵。例如,将思政课与历史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历史背后的思想逻辑。其次,建立思政实践平台,如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思政理论的实际应用,培养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高校还可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校外社会实践机会,如社区服务、环保志愿服务活动等。此外,高校应积极与校外思政教育基地,如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合作,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实现线上线下协同。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高校思政课获得了广阔的教学空间和创新机会。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将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思政课程内容以更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其次,通过网络直播、录播等方式,将课程传授给更多的学生,同时依托在线互动功能,实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加强师生交流。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布置预习任务、发布学习资源等,让学生在课前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在课堂上针对线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和讨论;课后鼓励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复习巩固、拓展学习。另一方面,线下渠道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结合重大纪念日或历史事件,组织红色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如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故事演讲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如“诚信之星”评选、“友善行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增强认同感;组织学生参观文化景点、历史展馆等,让学生在实地参观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提升文化自信。
(作者系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