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路线探究
◎ 卢玺媛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含义进行了深入阐述,将其概括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和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所要求的方向和目标,即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走好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人民性

    人民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归宿。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我们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不断推进文化惠民、文化便民、文化乐民,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时刻刻把人民放心上,确保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和实际,发展一种具有科学的、群众的、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高举着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共产主义价值观在中国实践中的具体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决定着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性质。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推进文化自信和创新驱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民族性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不断传承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与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人民大众立足于中华文化立场,提炼中华文明中的时代价值及精神标识,以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要传承和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必须深入挖掘和保护那些反映地域独特风情与传统智慧的元素,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本土与世界的桥梁。二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例如,河南省自然资源厅于2024年深入开展移风易俗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常态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为文明乡风的营造贡献了宝贵经验。三要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激发村民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热情和创造力。

    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性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不仅能让民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也能显著提高民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从而为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比如,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围绕支撑高质量生产、高品质生活,保障各类资源要素的安全供给与高效配置;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让人民丰衣足食;加大矿产勘查力度,保障人民的能源资源使用安全;提高城镇住宅、公共设施、公园绿地等领域的用地供给等。

    大力开展网络文明建设,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广泛性

    当前,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力开展网络文明建设,是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性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首先,深化网络空间道德建设。需要从小事做起,开展网络文明礼仪、文明习惯、文明行为的宣传引导,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其次,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要增强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的能力,不能仅局限于官方媒体发声,更要通过社交平台、自媒体等多种媒介,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量。同时可广泛开展网络公益、网络诚信、网络法治等引导活动,让网络诚信建设深入人心。此外,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要加大优秀网络文化人才和项目的扶持和培育力度,鼓励更多人投身于网络文化的创作与传播,既能丰富网络内容,又能引领网络文化消费趋势,同时推动文化产业升级转型。

    (作者单位:河南省自然资源厅)

 

当前:B2版(2024年06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