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盈仓 心怀感念
◎ 杨瑞雪

 

    麦收时节,收割机悦耳的轰鸣声响彻村落,那是丰收的声音,是对半年多繁忙劳作的赞歌。

    我拿着铁锹跟在大伯娘身后,帮她进行这场丰收的最后一步——晾晒。如今有了联合收割机,收割、脱粒都能一体化进行,然而到了晾晒这一步,大多数农户依然选择人工晾晒。小麦晾晒看似简单,其实不然。需要选择宽敞通风的空地摊薄,用晒耙勤翻搅,温和地使麦粒进行脱水,同时捡拾掉混在其中的麦壳、石子等杂物,赶在下午五点前趁热收堆,然后过筛入仓。盛夏的阳光炙热,连续三天的大晴天正是晒麦最好的时机,各家门前的空地上像我们这样劳作的人还有很多。我弓着腰,学着大伯娘利落的动作,小心地将麦粒翻面,带动起“哗哗”的声音。蒸腾的温度里,汗水很快打湿了整个衣衫,我看到一粒晶莹的汗珠顺着眉骨甩了出去,快速蒸发消散。

    忙碌了一天,我缺乏锻炼的身体已经是腰酸背痛。端着大伯娘给我盛好的大碗绿豆汤,我心里感慨万分,古人云“粒粒皆辛苦”绝非虚言。这一粒粒金黄的麦粒,从播种到收获,其中的艰辛又哪里是简单的“辛苦”二字就能概括的?

    儿时的盛夏,我也曾跑在祖父的身后,跟着长辈们一起收割小麦。酷暑的阳光是那样的热烈,农人不畏酷暑,戴着草帽、围着汗巾,在田间汗流浃背地忙着收割。小孩子们则背着柳筐低着头捡拾落在缝隙里的麦穗。成捆的麦子收割完成要集中到麦场摊开,由拖拉机拉着石碾进行碾压,一遍又一遍,直到露出暗红色的麦粒来。最生动的图景则是扬麦,高高扬起的麦子借着燥热的风变成了干净的麦粒,被农人们捧进灰白的纱布袋。那一粒粒金黄的稻谷,那一颗颗饱满的玉米,都是用汗水和辛苦换来的。每当我看到长辈们在田间忙碌的身影,心中总是充满了敬畏与感激。90年代的农耕尚且如此繁琐,可以想象数百年前的农耕社会,没有现代化机器的辅助,那时的耕种又是多么的不易。

    从石器时代的野生采集,到农业文明的发端,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进化。每一片稻田、每一块麦田,都凝聚着数代人的智慧和心血。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习惯了便利,却常常忘记了食物背后的艰辛历程。每一粒稻米、每一颗麦粒,都来之不易。它们经过了播种、灌溉、施肥、收割等一系列繁琐的过程,最终变成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无数的心血。

    也许,我们应该放慢脚步,端正我们对食物的态度,尊重粒粒金黄背后的辛劳与汗水,珍惜这份来自大地的馈赠。

当前:B3版(2024年06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