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湿地保护之歌
——记“中国好人”薛美丽
◎ 本报记者 刘旭飞

 

工作中的薛美丽。

 

    头戴渔夫帽身着防晒衣,胸前挂着相机和望远镜,每天穿梭行走在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茂密的丛林间……今年47岁的薛美丽是公园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从门外汉成长为专业的湿地保护工作者,薛美丽的故事是关于学习、成长和奉献的。

    2019年,薛美丽作为随军家属来到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工作,从此开启了她的湿地保护工作者之路。最开始的时候,薛美丽完全没有头绪,不知道从何着手,但她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为尽快适应工作,我反复研读相关专业书籍,上网学习其他湿地公园的工作经验。随着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工作的开展,我们还去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进行观摩学习。”薛美丽告诉记者,根据相关要求,第三方机构每月都要派专家到湿地公园开展两天的生态监测工作,她每次都抓紧时间向各位专家请教工作中的难题。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薛美丽还自费购买了专业相机、望远镜等设备。薛美丽用镜头记录湿地的美好,定格鸟类精彩的瞬间,记录下了很多珍贵的画面,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丰富的“湿地世界”。薛美丽说:“我购买相机就是因为影像资料的匮乏,那时候几乎没有一张属于我们自己版权的照片。”

    观测、拍摄、记录……湿地保护工作充满了挑战,不仅要应对高温暴晒和密集的蚊虫,还要应对形态多样的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意外。薛美丽多次遭遇毒虫咬伤、中暑晕倒、皮肤溃烂脱皮,甚至因此住院治疗。然而,这些困难并未能阻止薛美丽前进的步伐,反而更加坚定了她保护湿地的决心。家庭的支持也给了薛美丽坚持下去的动力,湿地的第204种鸟,就是薛美丽和丈夫一起发现的。她笑着说,现在的她对湿地的环境已经“免疫”。

    在薛美丽和监测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记录的鸟类种数从83种增加到目前的207种。这一成就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胜利,也是科学监测方法改进的结果。2021年,薛美丽提出调整监测样线方案的建议并得到监测专家的赞同——由样线改成样区,由单一方向样线改为多个样区,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薛美丽深知个人力量的局限性,保护湿地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公众的参与。今年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薛美丽来到海南省儋州市儋州湾,与儋州湾湿地护鸟队一起走进新州镇英均小学,为这里的孩子们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的爱鸟护鸟科普宣教活动。“真心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来保护自然环境,接触湿地、了解湿地。”薛美丽说,如今的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公众学习和了解大自然的重要场所。她也经常携带自己拍摄的鸟类照片走进学校、社区和企业,讲解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在社交平台上积极发布科普文章,引导人们关注湿地保护。

    截至目前,薛美丽已经开展了18场自然科普宣教走进校园、企业和社区活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湿地,特别是周边的社区居民,他们知道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在宣教工作中感受到的最大变化。”薛美丽欣慰地说。薛美丽还组织成立了“昌江爱鸟队”,这个由7名志愿者组成的团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巡护并监测鸟类状态、查看鸟类分布情况,检查是否有非法架设的鸟网、鸟夹、兽笼等,为湿地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生态环境良好的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野生鸟类栖息的乐园,也成为公众学习和了解大自然的场所。4月下旬,12只彩鹮现身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创下海南监测到彩鹮数量的历史新高。4月,薛美丽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荣誉,荣登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展望未来,薛美丽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走进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亲身体验和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薛美丽说,对她而言,湿地已不仅仅是工作地点,它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她将继续用心保护湿地鸟类,用镜头定格美丽瞬间。

 

当前:1版(2024年06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