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实践路径探析
◎ 赵雨心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知识、价值取向以及精神追求等思政元素融入各类专业课程当中,使各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齐头并进,形成协同育人的全方位教育格局。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在高校工作的开展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而实现学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样也会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思政教育注重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而声乐教育恰恰强调以美育浸润学生。声乐课程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重要课程,注重以审美提升为切入点,对学生的精神文明进行全新塑造。可见,声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受众目标上的一致性和在实施路径上的互通性可为二者的相互协调奠定良好基础。当前,在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也正逐渐发生变化,亟需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课程思政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机制

    首先,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深入探索声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可以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优势。声乐课程思政教学除了要求单纯的技巧训练以外,还要求其与声乐发展史、音乐作品鉴赏以及音乐文化背景等课程内容相结合,这在提高学生艺术水平的同时,也能有效增加音乐课程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声乐课程思政教学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常常以诗歌和戏剧为教学素材,而诗歌和戏剧恰恰包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元素,涵盖时下的一些社会政治、文化审美与风土人情等。因此,音乐教师在解读并传授这类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讲述作品中所呈现的声乐知识,还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文化背景,感受作品的文化内涵,这可有效激发学生与作曲家之间的情感共鸣。

    其次,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学也能充分发挥其思政育人的优势。高校声乐教师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声乐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方式就是以演唱红色经典歌曲为切入点。红色歌曲主要涉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要素本身就是课程思政工作开展的思想源泉,同时其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艺价值也为声乐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动力。从教学实效来看,声乐课程思政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拓展教学资源和内容、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声乐表演课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最终牢固树立其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凸显出思政育人的优势。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实践路径

    一是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推进为高校声乐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思路。要坚持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把思政教育融入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当中,把立德树人成效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成果中,以形成特色鲜明的声乐课程体系。为提高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声乐教师首先要明确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教师的专职工作,同样也是所有学科专业教师的分内职责。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声乐教师应积极配合并沟通其他各学科教师,尤其是思政专业教师,将思政理念渗透到音乐课程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以此来推动声乐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常态化进程。其次,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注重学生在声乐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又要注重挖掘声乐作品中的思政资源,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育学生高尚价值情操,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可以利用与作品的情感共鸣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是深入挖掘红色教材。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需要深入挖掘声乐课程中所隐含的思想政治元素,选择符合本专业教学要求和德育要求的声乐教材,或者结合当地历史人文背景开发新的教材,以突出高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在内容选择上,可以优先选择内容形式丰富,且能彰显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红色歌曲,通过对红色歌曲的学习,助力学生了解各种声乐技巧和民族历史,加深其对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具体而言,教师在选择作品时要保证选择的合理性,要求歌曲既能展示专业技巧,又能传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也需要符合学生的审美需求,在朗朗上口的曲调中引发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例如,教师在讲解当代声乐时,可以选择《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等内涵丰富、曲调优美的红色歌曲,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深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对祖国建设的责任感,树立浓厚的民族自信和家国情怀,同时也能使其在对祖国的传颂中了解当代歌曲的特点,提升自己的技艺技巧。

    三是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方法。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合程度。区别于传统的声乐课程和思政课程,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是声乐专业课和思政理论课的有机结合,是以理论引导为基础,让声乐专业学生知国史、明国情,感悟民族和时代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该时时思考如何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入声乐课的教学中,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政育人效果。首先,要坚持思政教育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教师在选择声乐教学作品的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并始终把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其次,在理论知识传授环节,课堂理论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均可进行适时拓展,比如可以通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将理论讲授贯穿到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中,延伸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在无形中扩大课程思政实效。再次,在实践技能培训环节,高校与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开拓新视野,最终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和展演比赛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演唱技能和思想素质的双重提升。

    四是建立师资培养与评价体系。当前,许多艺术大学在人才招聘方面将专业水平的重要性置于思想素养之上,导致一些教师虽然专业技能扎实,但思想理论知识欠缺。鉴于此,高校应适时出台一些规章制度来确保教师思想与能力的双重提升。一方面,高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培训,聘请思政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有效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思政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应健全针对课程思政教育实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构建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同时,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了解并主动学习时下提倡的教育理念,对于我国当前的思政理论成果也要熟知于心,在确保自身政治素养的情况下,将声乐技能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进而自觉地将思政教育引入课堂。

    综上所述,在高校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该以提高学生声乐技能为教育目标,同时也要注重对于学生文化素养和个人素质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在声乐课程中全面推行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利用好其文化育人和思政育人的优势,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红色元素基础上,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起完备的师资培养体系与评价体系,以发挥声乐教学的育人价值。(作者单位:惠州学院音乐学院)

当前:3版(2024年06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