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市为城市建设注入新动力
巴中全景。
四川省巴中市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承载了丰富的红色历史记忆。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红军将帅碑林以及红军石刻标语群。红色,是巴中的厚重底色;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是巴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初心。
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深入推进,巴中市大力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通过激活城市“边角料”,将曾经的荒地变成停车场;依托深厚的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校园建设与教学,融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把党的理论宣传到千家万户、把文化艺术普及到农家小院、把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如今,巴中的城市品质,人们的精神风貌正悄然发生改变。
激活城市“边角料”
唤醒城市活力
最近,在巴中市巴州区宕梁街道后河社区莲花街做蓄电池生意的何先生十分欣喜,原因是莲花街上一幢崭新的灰色立体停车场正式投入使用。
何先生在莲花街做蓄电池生意20多年,见证了这条街从以前的脏、乱、差,变成现在的干净、整洁、秩序井然。“以前环境差、经常拥堵,做生意也不方便。现在门店招牌亮出来了,生意也好做多了。”何先生说。为破解“停车难”问题,社区想到了让汽车停“上楼”的妙招,向“空中”要车位,建起了含80个停车位的立体停车场,解决了长久以来车辆乱停乱放的问题。
无独有偶,在巴州区东城街道古井子社区,这里的居民楼大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停车位不足一直困扰着当地居民。在多方议事协商下,南星巷5号新建20个停车位,有效缓解了附近居民停车的问题。居民岳阳春笑着告诉记者:“社区党总支多方协调,反复询问我们的意见,最终破解了这一难题,停车规范了,我们出行也方便了。”
在巴州区西城街道红福社区,曾经的旧工厂拆除后的闲置土地改建为便民停车场。
…………
近年来,巴州区对中心商业区、老旧小区、农贸市场、医院、学校等重点区域的停车需求进行摸排,因地制宜建成便民停车场54个,共提供机动车停车位2000余个,并在多个社区合理规划潮汐停车位,精准满足群众停车需求。
“通过激活城市‘边角料’,将曾经困扰社区的环境卫生顽疾转变为解决燃眉之急的金边银边。通过场地平整和精心规划布局,将昔日脏乱不堪的闲置空地,打造成秩序井然、环境优雅的停车场。这一转型缓解了市民停车的燃眉之急,提升了区域的环境品质,一举扫除了脏乱差的阴霾,让静、美、绿成为新标签。”巴中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存量”换“增量”,不仅是对空间资源的高效再利用,更是城市治理智慧与美学升级的生动实践。
傍晚的南湾国际滨河公园,格桑花正热烈绽放,绚丽夺目。绿道上,市民们络绎不绝,家住北门社区丽阳花园的曹阿姨推着她一岁半的外孙,在夕阳下缓缓前行。几乎每晚曹阿姨都会带着外孙到河边散步。“这里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夜晚还有璀璨的灯光秀和游船穿梭,简直美不胜收。”曹阿姨回忆,这里曾是泥泞的土坝,每逢雨天,行人经过都会弄得满腿泥巴。如今眼前精心打造的美丽景观带,是政府为群众办的大实事,她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这是巴中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人民满意”之城的创新实践。巴中市还积极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市政建设及老旧小区改造。增强公共服务,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积极回应群众诉求,逐年制定“十件民生实事”,解决拿证难、停车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万余个,化解率超94%。推行“五减”服务,加强跨区域合作,创新“巴中跑团”服务,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传承红色精神
培育文明新风
红色文化是文明培育的重要内容和精神源泉。6月初,记者来到全国文明校园——巴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巴师附小)南校区。进入学校大门,右侧是以多幅历史画面组合的“红色记忆”浮雕墙,展现了巴师附小从川陕工农小学到少先队总部,再到巴师附小的风雨历程。正对大门综合楼的“校徽”,是五颗红星围绕的火炬,操场北边是“红色向往”雕塑,寓意孩子们快乐学习、发展个性、健康成长。
“我们巴师附小的前身是1932年红四方面军入川创办的川陕工农小学,是当时‘川陕少先队总部’所在地,有着厚重红色文化底蕴。”巴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南校区德育处主任杨小萱介绍,学校以独有的红色文化为资源,秉承“让每个生命都灿烂”的办学理念,在学校建设上全面注入红色元素,以“红色记忆、红色引领、红色畅想、红星律动、红色向往”为主题,让学生们从小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
为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巴师附小还加强与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系,深入开展馆校共建、馆校共育活动,形成家校联动合力,办好红色大讲堂,将家长群体中的老红军、老战士、老模范等请进学校、请上讲台,宣讲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光荣历史、奋斗历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
为了大力宣传推广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去年10月,巴中市在江北客运中心、巴中火车站、巴中恩阳机场等人流量相对集中的区域建成13个红色书橱。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精心策划“红色故事咏流传”主题活动,创新推出“红色剧目展播、红色故事讲述、红色书籍推介、红色展览参观、红色文创展示”等系列精彩活动……随着系列活动的开展,巴中市不仅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还深化文明培育工作,增强了群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养,为巴中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理论宣讲接地气
文明实践润民心
“鞭炮声声响连天,锣锣鼓鼓敲得欢,举国欢庆二十大,乐翻天!”4月27日下午,在巴中市南江县集州街道阳八台村一个农家院坝里,南江“扁担学校”送教下乡活动正在进行。65岁的李涛和3位演员身穿鲜艳的演出服,手持道具,表演的三句半《十年辉煌赞家乡》,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表演,展现了家乡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让不大的小院瞬间热闹起来,掌声、欢笑声此起彼伏。随后,乐器演奏《喜洋洋》、四川盘子《花赞巴山》等文艺节目轮番上演。在文艺节目间,还穿插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环节。文艺志愿者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讲解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让村民们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演出结束后,当地农业农村局的专家还来到村民果园里,手把手教他们果树管护知识。村民蔡军笑着说:“文艺节目很精彩,送来的技术很实用,我们发展产业更有动力和保障。”
“我们南江县地处川陕革命老区,这里山高沟深,迄今还有一些地方交通不便。巴中开放大学南江分校为解决大家学习难题,创办了‘扁担学校’。”巴中开放大学南江分校校长岳峙介绍,以前在交通不便的地方,学校老师就用“肩挑人扛”的方式挑起展架走进农家院户,通过老师和部分学员表演自编自排的舞蹈、民歌、三句半等文艺节目,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把党的理论宣传到千家万户、把文化艺术普及到农家小院、把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扁担学校”的名称由此而来。“扁担学校”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目前已经开办了家庭教育、民歌、舞蹈、种植养殖技术等20多门课程。
李涛是南江“扁担学校”的文艺志愿者,在退休前,他曾是一所小学的教师,跟随“扁担学校”参加过多场演出,“有些地方条件艰苦,但每次看到村民们热情的笑脸,我们就觉得很值得。”李涛笑着说。
“扁担学校”是巴中市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巴中市组建统一战线、劳模工匠等13个宣讲团和“扁担宣讲队”等1500余个特色小分队,围绕“红色、绿色、蓝色”打造“三色原动力文明加油站”九大行动项目,初步形成1个“巴山红”宣讲团,10个宣讲分团,“翻山铰子”宣讲队、“扁担学校”等7个“一地一品”特色宣讲品牌,“响网巴中”微宣讲、“理论大家讲”全媒体直播2个网络宣讲平台,N个理论宣讲阵地的“1+10+7+2+N”宣讲矩阵,常态开展基层理论宣讲大赛、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等,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外,巴中市推进节日振兴工程,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常态开展戏曲进乡村、进学校、进景区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非遗传承传习体验基地和巴山剪纸、蜀绣等非遗工坊20余个,打造云上青山特色曲艺小镇、川剧小镇,推出《梦境光雾山》《恩阳“船说”》《下里巴人》等民俗演艺10余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今老区人民正在以昂扬向上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新征程、新风尚。”巴中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