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改”进行语文创造性学习
◎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一小学 韦艳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十分精美,无论是字、词、句的运用,还是谋篇布局、修辞手法都是较好的范本。如果能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通过“改”情节、文体、语体、表达方式、人称等进行创造性学习,可以加深对原有文本的认识和解读,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发展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提升表达能力,让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所提升。

    一、改情节

    统编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是写人记事的。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通过想象,在时间、地点、人物不变的情况下,改一改故事情节,编写属于自己的剧本。比如学习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文时,在理解故事情节、蕴含道理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想象:如果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性格调换,变成急性子裁缝和慢性子顾客,故事又会怎样展开?这样,通过“改”情节,思考如何巧妙构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既让课文学习充满乐趣,又让表达变得有趣。

    二、改文体

    语文教材的课文文体包括说明文、散文、小说、童话故事等,每种文体的特征和表达方式不同。可以通过改变文体的方式描写同一个事物,体会不同写作手法的不同效果。在阅读和学习后,可以把说明文改成童话故事,如“改”《松鼠》《月球的自述》;把散文、小说改成说明文,如“改”《荷花》《少年闰土》;把写景的诗改成散文,如“改”《山居秋暝》《望庐山瀑布》等;把革命题材的故事、童话故事等改成课本剧,如“改”《小英雄雨来》《小马过河》等。通过对不同的文章改文体,能很好地区别不同文体的写作重点和表达方式。

    三、改语体

    文本语言内涵丰富,不会自发地显示出其意义,必须通过想象和思维的碰撞等形成的“具体化”,才能呈现出其丰富的韵味与意义。为了加深古诗文中字、词、句的理解,并且从古代文化的角度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在对不同语句的意思理解之后,可将相关内容转化成为故事情节,便于理解和记忆。如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可在理解古文大意的基础上,通过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和人物的动作、语言,展开想象,把自己置身于故事发生的情境,把自己当作王戎,说说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想,还可以把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改写成写景的文章等。这样的改写,可以加深学生对原古诗文的理解,提高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改表达

    课文的学习,一定要重视读、写能力的提升。学习课文时,可以通过改表达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比如把叙述改为描写、描写改为说明、议论改为抒情,或用对话形式改写记叙、描写等。在学习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这篇议论文时,可以试着把议论文改成抒情性文字。写之前,从回顾常见的表达方式入手,思考抒情在文章中的作用、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和为什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采用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抒发强烈情感。然后,尝试把课文的第二、四自然段改成抒情性文字。“改”表达方式,既深化课文学习,又促进写作能力提高。

    五、改人称

    课文学习时,可以改变叙事视角,即改变人称。改人称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二或第三人称,或把第二、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等。第一人称,给人身临其境、真实亲切之感;第二人称,好像人物就在对面和自己促膝谈心;第三人称,则摆脱了“我”的局限,可以把事情写得更客观、更圆满、更生动。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这篇文言文虽然只有五十字,但语言凝练,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学习时可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司马光或被救的孩子,以“我”的口吻,以《砸缸救人》或《我得救了》为题写故事。“改”人称,既与原文中心一致,合乎人物的形象特点,又融进了自己大胆、合理的想象,进一步体会到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

    课文学习中的“改”,让语文学习有了新的思考空间,不仅提升阅读和习作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前:3版(2024年06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