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体育课开足了,如何在此基础上“开好”每节体育课——
让学生不只在操场上尽情“撒欢儿”

 

    “双减”政策实施后,体育教育越发被摆上重要位置。各地大部分学校已经将体育课学时开满,能够做到“体育课天天见”,但如何在开齐的基础上将体育课开好,让学生可以就此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让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摆在多地政府面前的一个新挑战。本期焦点关注多地家校社如何协同推进体教融合,如何让学生不只在操场上尽情“撒欢儿”。

   盘活社会资源

    上好特色课程

    “我们希望,在学生心目中,上体育课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件快乐的事。”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一中副校长樊董伟深耕体育教学一线多年。他认为,在校内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时数足够的基础之上,应该重视体育课品质和效果的提升。

    “保证课时数只是第一步,我们需要在体育课的内容上,做得再扎实些。”樊董伟以自身工作为例,介绍了单县一中保障学校体育课质量的做法。在师资力量建设上,单县一中要求体育老师除了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教学外,还要掌握两种专项运动技能,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课堂内容;学校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训练等,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心健康。

    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合肥市部分中小学试点“每天一节体育课”。6月18日召开的合肥市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现场会,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要坚持提质提效,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会1至2项终身受用的体育运动技能。同时要加大体育课保障力度,坚持“一地一策、一校一案”,精准落实落细每天一节体育课各项保障措施,全面做好体育师资、场地、经费等保障工作。

    刚开始部署“每天一节体育课”工作那会儿,面对校长们对于师资紧张的疑虑,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磊总是耐心地解释:“改革不能坐等条件全部具备了才启动,必须创新思维,主动创造条件。”在他看来,关键是树立“开源”思维,主动争取,盘活师资、课程,才能破解现阶段最大的“难点”。

    为了解决“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师资缺口,合肥市第48中学滨湖教育集团主动与附近的两所高校合作,引进优秀实习生带课,并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

    “在开好常规体育课程的基础上,我们更加注重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发,挖掘孩子的体育特长,让他们爱上运动。”合肥市师范附小校长汪伟介绍,合肥市师范附小教育集团目前拥有多所分校,各分校依托骨干教师形成了特色体育项目“一校一品”的局面。为此,集团内部进行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领域的优势项目“共享”,通过体育社团的形式让学生依兴趣“选学”“走班”,组织体育老师“走教”。

   创新赛事项目

    融合课程教学

    除了特色项目走入课堂,还可以将多种学科融合趣味教学。

    如何让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具象化和更有趣?如何让简单玩的体育游戏变得更加有教育价值?在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北湖幼儿园业务园长宋威的带领下,北湖幼儿园和北湖小学的教师们围绕“‘运动+数学’让衔接‘活’起来——探索‘运动+数学’体育游戏的实施策略”的主题,开展了现场教研。

    老师们以体育游戏《跟着朵拉去探险》为案例,全面梳理活动中的运动核心经验、数学核心经验以及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提出情境化环境、参与性学习、交互性认知等教育策略,达成共识,可以将大班组织体育游戏的经验运用到小班和中班,迁移到其他活动以及家庭中去。

    体教融合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全面参与。全国政协委员、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教育学院院长韦军表示,他在浙江宁波调研时,看到宁波借杭州亚运会的契机,创新推广帆船运动。宁波举办“帆船进校园”活动以及全民运动会帆船比赛、中国家庭帆船赛等特色赛事,让青少年体会帆船运动搏击风浪的体育精神,深入领略宁波海洋文化魅力。

    前不久,“奔跑吧·少年”2024年遵义市中小学生(青少年)啦啦操锦标赛开赛,来自全市155所中小学(幼儿园)的250支代表队4346名运动员踏歌起舞,在赛场释放青春活力。

    “锦标赛热度不减,得益于体教融合理念在遵义校园的扎根,以及青少年体育和竞技体育协同并进。”新蒲新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白权林表示,校园课程是“兴趣激发”,赛事活动是助力“专业发展”。

    坚持赛练结合,搭好竞技台。近年来,遵义市充分发挥各级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作用,每年举行中小学生运动会、校园足球三级联赛等赛事,形成教体整合、项目齐全、学段衔接的市县校三级学生常赛机制,参与人次达51万。

    而在重庆,全市以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使命,举办了各类专业性和趣味性并重的体育赛事,为青少年搭建了一个个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广阔舞台。

    “运动热、参赛热是孩子们释放爱玩天性的集中体现,‘好玩’是吸引孩子们参与各类赛事的核心动力。”重庆市运动技术学院田径系训练科负责人何军介绍,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丰富的赛事体系,能够为青少年们带来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

    开拓运动空间

    培养人才队伍

    位于繁华市中心的深圳小学面临学生众多、运动场地受限等实际挑战。为确保“每天一节体育课”得到有效实施,学校采取了错峰排课的策略,增设了包括韵律体操功能室、乒乓球室以及多功能运动厅等在内的室内体育场馆,实现了对运动场地的高效利用。

    “我校还积极与社区资源相联通,充分利用毗邻人民公园的地理优势,在公园内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深圳小学教学管理中心主任陆岚说。

    该校六年级三班的岳欣瑶兴奋地表示,“来到公园后,我更喜欢上体育课了,上课的时候可以感受鸟语花香,比在学校有意思多了。”

    当前,深圳为全面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全市各中小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寻解决之道。深圳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副处长魏新华介绍,“为保障学生有充足的运动空间,各学校‘各显神通’,对内积极挖潜扩容、增加体育运动空间供给,对外则通过与周边社会场所合作的方式拓展资源。”

    漫步在深圳的中小学校园不难发现,学生们的运动空间不再局限于原本狭小的操场上,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走廊、天台、连廊、架空层、停车区域纷纷转变为创意运动空间,体育课的天地越来越宽广。

    “为了把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我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教育局密切配合,积极寻找学校附近的运动场所,在学校体育课程需求和社会公共空间之间搭建起桥梁。”罗湖区教育局德体卫艺科体育专干高凯说,“如今,学生们在课堂上接触的已经不再只有跑步和简单的踢球,有的可以去游泳馆、有的可以学羽毛球。深圳学校新的体育课堂,已成为无数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运动乐园。体育课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了!”

    不只是运动空间的开拓,体育人才培养思路的开拓和体育教师从“有”到“优”的思路转变,也为学生拓宽了运动视野。

    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大力实施校园足球+其他体育专项的“1+N”学校体育教练员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在遵高校及有关体育协会体育专业人才资源,对校内教师进行培训指导。2021年以来,累计培训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2778人、教练员1539人,快速提升了全市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和训练水平。

    不仅如此,遵义还在校园内全面推行“教会、勤练、常赛”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内容,实施“行政班级授课制+体育选项走班制+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组织形式,打造务实高效的体育课堂。

    截至目前,全市80%中小学成功挂牌体育特色学校,1600余名校外体育专业教练和高校体育专业师生以及58家俱乐部、协会等教练员进入中小学开展足球、冰雪、轮滑等项目,不断丰富学校课后服务方式和内容。

    此外,为畅通人才晋升渠道,遵义创建了32所高水平运动员基地,打造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00个,并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选星计划”,选拔优秀体育苗子到国家、省、市专业训练队集训。

    (综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重庆日报》等)

 

当前:4版(2024年06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