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反诈“防火墙”,社交软件是重点
◎ 王琦

 

    据媒体报道,近段时间以来,多地公安机关发出紧急提醒:“纸飞机”“蝙蝠”“事密达”等非主流社交软件出现在一些未成年人的智能手机中,电诈分子多用此类软件大肆诱导未成年人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的帮助犯罪,危害极大。这些社交软件要么通过手机应用市场,要么通过别人分享的链接,都可以轻易下载和使用。由此可见,筑牢反诈“防火墙”,社交软件是一个重点领域。

    随着互联网深入发展,社交软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一些非主流社交软件却充斥着涉诈信息,严重危害用户的财产安全,尤其是对未成年用户构成巨大威胁。这一现象亟待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

    社交软件的一对一通信方式受法律保护,正因具有私密性,诈骗分子便有机可乘。一些非主流社交软件往往通过发布虚假信息、诱导用户参与诈骗活动等方式,骗取用户的钱财。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软件还能轻易绕过实名认证等安全机制,不仅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稳定。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共同筑牢社交软件的反诈“防火墙”。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非主流社交软件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软件运营商的责任和义务。对于违规发布涉诈信息的软件,应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另一方面,手机应用市场应加强自律,提高审核标准。作为软件分发平台,手机应用市场有责任对上架的软件进行严格审核和把关。对于存在涉诈风险的软件,应坚决予以拒绝上架,并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

    此外,提高用户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也是关键。用户在使用社交软件时,应保持警惕,不轻信陌生人的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未知软件。同时,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让他们学会识别网络不良信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青少年自身只有具备了足够的防范能力,才能有效地抵御诈骗分子的诱惑。

    技术创新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和软件运营商要加强技术研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涉诈信息进行自动识别和拦截。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可以更有效地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和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

    给社交软件筑牢反诈“防火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法律规制、行业自律、用户防范和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综合施策,才能有效遏制非主流社交软件涉诈信息的蔓延,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当前:B4版(2024年07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