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 黄利金 潘永清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我们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问题,多次针对文化建设相关的问题作出了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一个抛弃了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不可能发展起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在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是这个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源于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顺应中国时代发展需要,对其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但经过改造仍能够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部分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时代的理念和精神,结合现代元素,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要注重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新就是要科学对待传统文化,自觉抵制“复古论”和“虚无论”,努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难题的内容发挥它的时代价值,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二、传承弘扬革命文化,涵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革命文化的精神支撑。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中创造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升华,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今天,我们要激发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的活力,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三、汲取世界各种文明养分,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必然铸就不同的文明成果。当今世界文明呈现多元化特点,文明优越论、文化优越论却不时沉渣泛起。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本身就是一幅世界各国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姹紫嫣红的多彩画卷,只有坚持文化多样性,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明发展形态中寻求共同的价值、挖掘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包容的精神求同存异,才能真正地“化解质疑、消弭误解”,“寻求世界文化最大公约数”。实际上,在国外文化中,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优秀文化。

    历史和现实证明,任何阻碍多元文化发展的行为,都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只有在互相借鉴中才能实现其意义,才能满足人民对多样性文化繁荣的精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排斥吸收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不仅不排斥,而且要积极学习借鉴,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武装自己。”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各种文明成果是其在历史社会发展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智慧,共同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文化交流互鉴从来也都不是单向的、不是同质的。我国在推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同时,也给文化这只“大鹏”插上了两只“翅膀”,加快了中华优秀文化成果“走出去”、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走进来”的步伐,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

    总之,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自觉勇于、敢于担当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时代文化使命。文化繁荣不仅能够满足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且能够增强中华文明传播的影响力,向世界展示我们具有中国特色以及蕴含着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更重要的是塑造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者黄利金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潘永清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当前:B2版(2024年07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