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答辩是必要的“最后一堂思政课”
◎ 尹贵龙

 

    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的当下,对毕业生进行包括德育在内的多维度评价,是对毕业生成长成才效果的全面考核,也是对高校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效果的检验。

    作为一种自我道德反思与评价,德育答辩是毕业生对大学期间接受的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等教育的效果进行系统总结,以德育论文形式展示个人在校的德育状况,并通过答辩会向同学和教师展示并接受建议的一种德育方式。这是对大学生个人思想品德行为和德育素质方面的一次全面测试,因此被认为是毕业生在大学里的“最后一堂思政课”。

    站在讲台上,望着坐在下面熟悉的老师、同学,毕业生进行德育答辩,回顾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真正为大学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对于大学和老师来说,这是学校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学校增加了一道学生“出口”和“输送”检验关。通过这种检验,既能增强毕业生理性思考的能力,也能增添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勇气和信心。在答辩的舞台上,大学生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对自我道德的检视、净化与升华,都将成为他们未来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

    总之,高校德育答辩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来看,德育答辩的评定标准普遍较为模糊,很难像专业论文答辩那样有个客观标准,这也致使在网上的讨论中,许多网友担心德育答辩沦为形式主义和走过场。

    因此,德育答辩虽然可以有,但要避免在答辩中将德育效果应试化、分数化,德育论文及答辩的效果,也未必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不能完全依赖。在德育答辩过程中,应当多一些“干货”,借机解决学生的具体道德问题。比如,德育答辩时期,正是毕业生走上社会找工作、谋划个人发展前景的关键时期,不少毕业生会遇到求职不顺、前景不明等情况,遇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而在道德与价值取向上出现迷失,在德育答辩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道德与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认识到道德与人生价值观是紧密相关、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从而在求职就业中做出正确取舍。

    德育答辩的核心是服务于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答辩积极性,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双向奔赴。故而,德育答辩要多一些“干货”,多一些互动性、启发性和真情实感。在德育答辩包括整个德育教育全局中,相关教师不妨从“评判者”转变为“倾听者”,在深度交流与对话中,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传统美德、思想品德、道德价值

 

当前:B4版(2024年07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