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的风
◎ 朱丹枫

 

    受横断山脉的褶皱、隆起与断裂,加之河流急剧的切割作用等因素影响,甘洛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河段与两侧山地高低悬殊,谷壁陡峭,河岸狭窄;地势呈东、西、南部高,北部和中部较低,显现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特征。

    正因如此,甘洛县如一颗镶嵌在山水之间的明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人文气息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在这里,风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象征。

    甘洛的风,来自远山的呼唤,越过森林和溪流,它带着山间的清凉和草木的芬芳。在这样的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更加紧密,风声仿佛能传递心底深处那些温暖的话语,激起人们内心相助的愿望。

    当风遇上风,它们没有言语,只有行动。它们用速度和力量表达情感,用方向和路径绘出图案。在这场没有目击者的高蹈中,风们旋转、跳跃,时而快速地交织在一起,时而又缓慢地分开,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

    在这片土地上,相助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当春耕时节来临,村民们会互相帮忙,共同耕作;收获的季节,大家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即使在遭遇自然灾害时,人们也会携手并肩,共同面对困难,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甘洛的风中行走,你会发现,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村落的小巷里,总能见到互帮互助的情景。这种相助文化,让甘洛的社区充满了和谐与温馨,无论是经济上的支持还是精神上的鼓励,都成为这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甘洛,风还承载着文化的赓续。这里的手工艺品,如甘洛刺绣,需要细腻的观察和精湛的技艺。老一辈的手工艺人会耐心地教导年轻人,风轻拂过,带走了岁月的痕迹,带来了技艺和智慧的传递。

    这是一个关于相助的故事,一种温柔的力量,在宁静的时光中孕育而生。四川省级非遗传承人阿西巫之莫,人称“阿西孃孃”。在经营彝族刺绣制品中,她致富不忘同胞姐妹,发展不忘履行社会责任,始终坚持把保护、传承、发扬民族文化作为己任,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举办培训班,带领广大留守妇女走上了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的致富路。她广泛召集自己的“学生”,成立了甘洛县彝针彝线刺绣专业合作社,鼓励留守妇女农闲时在家做“针线活”以增加家庭收入,让男人不再看不起妇女。

    刺绣改变了阿西孃孃的人生轨迹,也提高了同胞姐妹的生活品质。对于广大的农村彝族妇女来说,阿西巫之莫不仅让她们的钱包鼓了,有了家庭地位,而且引导她们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了文明新风。飞针走线的相助,绘出了美丽的脱贫之花。

    或许,正是这种相助的精神,让甘洛的风更加温柔和煦。每当风起时,不仅是大自然的歌唱,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是善与美的传递。在甘洛,风与风相助之间,仿佛有着天然的联系,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通过非遗创新和非遗传承,涵养乡风文明,让城镇、乡村多一个广场,少一个赌场;多看些名角,少一些口角;多一点欢声笑语,少一点鸡毛蒜皮;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心灵的慰藉和温暖。

    甘洛的风,见证了太多的相助故事,它不仅吹拂着大地,更吹拂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在这片土地上,相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无言的承诺,它在风中飘扬,让人们相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一股力量,会像甘洛的风一样,永远在身边。

    而当人们在某个宁静的午后,或者是繁星点点的夜晚,感受到一阵微风拂面而过,那或许,就是风与风之间相遇、呼唤、共舞的证据。它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广阔,而我们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与风同在,与天地共舞。

    风风相助,低语黎明,共同编织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当前:B3版(2024年07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