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柴达木盆地中部、昆仑山以东,有一片遍布沼泽的荒滩,当地人称之为“格尔木”,这仅是一个地域概念,并没有确切的地理位置。
新中国成立之后,组织修建青藏公路的开国少将慕生忠来到这里,一位战士问:“将军,格尔木到底在哪里呢”?慕生忠凝望着昆仑山,神情庄重、语气坚毅地说:“我们的帐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
那一刻,“格尔木”真正诞生了。
从1954年建政至今,青海省格尔木市这座高原戈壁新城,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瀚海明珠”已化茧成蝶,在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办好民生实事绘就幸福底色的道路上,奋勇争先。
厚植生态底色 书写“绿色答卷”
“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42.3%,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49.45公顷、绿化覆盖率22.07%、树种总数量达587.62万棵,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48平方米,沙尘天气同比减少……”70年来,一代代格尔木人用汗水浇筑起绿色家园。从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旧址前筑路大军种下的第一批树到如今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点缀人们的生活;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到逐步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整体绿化格局。格尔木人正在用生机盎然的绿意、繁花满园的盛景,装点这座城市。
沿着环城路缓缓前行,映入眼帘的是数十公里长、数公里宽的“绿墙”。绿树成荫,舒适惬意,“千亩林区”让人切实感受到格尔木人染绿戈壁荒漠的雄心壮志和丰功伟绩。
格尔木常年平均降水量低于50毫米,而年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其变更数据以及2022年青海省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报告,格尔木现有沙化面积4675.24万亩,高寒干旱、黄沙肆虐让荒漠化治理与绿化建设困难重重。
“我们通过科学选用草种树种、安排绿化用地,严格执行苗木筛选、整地栽植、抚育管护等标准程序,聚焦拓展绿色发展空间。”格尔木市林业和草原站副站长范芳芳介绍,目前实施林草项目54个、完成人工造林3000亩、沙化治理620亩,栽植各类苗木33.3万余株。
多年来,格尔木市从戈壁荒滩,蝶变成绿意葱茏的“经济绿洲”。每年春秋频频侵扰的沙尘暴变少了,市区土地也绿了。每至旦暮,在儿童公园、新区湿地公园,散步、慢跑、休憩的市民群众与城市美景“同框”,构成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景象。
这背后,是格尔木克服土壤贫瘠、植树造林造价高、树木存活依赖地下水、管护难度大等困难,积极转变思路,采取封沙育林草、工程固沙和草原改良的多元策略的成效。
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格尔木市落实“一长三员”网格化管护责任,设立131名林长,落实405名护林员、1065名草原管护员、101名湿地生态管护员,常态化开展巡林巡草工作,切实将责任落实到“最后一公里”。仅2023年完成林地管护336.32万亩、湿地管护62.85万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6万亩、草原鼠害防治80万亩,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5604.3万亩。
格尔木南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北为察尔汗盐湖,有柴达木盆地最大的连片荒漠化土地,对三江源国家公园、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状况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是全国重要生态保护屏障的核心地带、青海省首个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为此,格尔木市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承担的《三北工程六期规划》柴达木盆地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区位于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区域,属于三北工程青海片区核心攻坚区,通过与省州林草部门积极对接,确定工程建设任务为130.21万亩,其中沙化土地综合治理90万亩,成效巩固40.21万亩。
步履不停,日落星野,绿洲不断向大漠深处延伸——从点到线,从线到片,一棵棵、一簇簇、一丛丛草木牢牢锁住戈壁荒漠。格尔木市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绘就乡村新画卷 谱写振兴新篇章
党建引领,凝聚乡村振兴合力;延长产业链条,带领村民致富;勇担社会责任,接续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格尔木市从乡村长远发展着眼,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品质、带动和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局出发,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社会治理等工作,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走进格尔木市郊的长江源村,村道两侧笔直挺拔的新疆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从2004年开始,为保护长江源生态,牧民们从400公里以外的高山牧场搬迁至此。
近年来,长江源村党支部借换届之机,让有经济头脑、思维活跃、敢闯敢干的年轻人充实村“两委”,为长江源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可喜变化。从外地打工回村的扎西达娃在党员群众的一致赞成中,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新班子上任后,决定成立牛羊养殖合作社,走绿色畜产品加工的路子,但一开始就遭遇了“滑铁卢”,小藏羊体弱,一星期便死了5头。党支部便迅速转变思路,选择在420公里外的唐古拉山镇牧区放养,村里负责收购、加工和销售,逐步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牧民+电商平台的经营模式。提起长江源村的发展之路,扎西达娃不无感慨:“就是村集体经济有了突破,让村民觉得村‘两委’能干事,后续工作干起来才有群众支持,乡村振兴这摊‘水’算流动起来了。”
“截至2023年底,长江源村村集体经济收益首次突破1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7万元,同比增长8%。”长江源村第一书记梁亮介绍,通过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跑项目、筹资金、作推广,先后投资300万元建成并实施牛羊冷冻加工厂项目、投资736万元建设“蕃巴仓”藏文化传承基地、长江源村物流仓储项目;通过资源整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成投运“长江牧歌”野奢帐篷营地、“长江1号”越野赛车场、大型停车场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投运,成功解决了部分村民就近就业问题,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双增收’。”梁亮说。
同样,修鱼塘、盖鸡舍、建猪棚、开办现代农业体验馆、经营农家乐……红柳村“循环农业”的发展途径,不仅让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还让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
红柳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善说:“红柳村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注册商标‘大头哥’,成立仁达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了集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农业管理、科研、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模式。”目前,合作社固定资产已达4000多万元,年利润500万元,每股分红600元,解决当地就业200人,合作社已成为格尔木标准化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行典范,“大头哥”已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红柳村党支部着眼村域治理短板,创新推行“一巷八户长”工作机制,推选出17名“八户长”,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做到了“群众吹哨、户长报到、联保周到”。
“过去闲聊赌博、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现象得到了根本性改变,有力提升了村级治理科学化水平。”李国善说。
长江源村、红柳村的蝶变源于格尔木市科学制定工作措施,加快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进度,擘画了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产业特色化、生活传佳话的振兴蓝图。
书写民生答卷 增强群众幸福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格尔木市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
清晨,琅琅的读书声从江源路小学传出,童声清脆入耳,童语真诚热烈。
进入校园,有关“雅行文化”的标语和名言故事带着一种别样的温度,深深蔓延在整个校园里,显出了整个学校的大气和儒雅。校长朱序忠介绍,学校坚持“求实创新,雅行立人”的办学理念,以塑儒雅教师、育文雅学生、引和雅家长、建优雅学校为办学目标,推行雅行文化,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无论是开展活动,还是课间休息,学生们都表现得十分有礼貌、很文雅,也懂得互相谦让和尊敬了。”朱序忠说,自从在校园践行孝雅文化后,整个学校的校园氛围变得越来越好了,对学生们的日常品行、思维模式、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都起了很大的导向作用。
雅行教育的实施使学校和学子悄然发生着改变,也成为格尔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格尔木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对教育的关心程度更高、支持力度更大、倾入心血更多。在思政教育方面,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一心四全八阵地+”工作法;在办学条件改善方面,近三年投入教育资金3.28亿元,实施教育项目46个,新建学校12所,新增学位3000余个;在师资水平方面,新招录教育辅助人员,重点向农牧区学校分配;在教学质量方面,深入推进教学教育改革,大力实施“大教研”“名师工程”等教研活动;在智慧教育方面,建成智慧教育云平台,提供了覆盖教、学、考、评、研、管的全过程信息化应用服务。
成立于2002年的建兴巷社区地处格尔木市中心,针对辖区流动人口多、企事业单位多、宾馆旅社多、破旧平房多、商业网点多、出租大院多、困难群众多、少数民族多、流动人口变化快的特点,社区党支部将辖区各级党组织整合起来,用“五网”开启“治理型”社区新模式:一张“组织网”,形成大党建合力效应;一张“服务网”,通过便民服务站,让居民群众一条龙办理完各类事项;一张“区域网”,让6个网格依据自身情况开展工作,一个网格一个特点;一张“防控网”,广泛动员起社区义务志愿者队伍,壮大群防群治力量;一张“智慧网”,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各类信息快速送达居民群众身边,更好地服务老百姓。
“如今,辖区的矛盾纠纷少了,居民群众的气顺了;社会治安环境改善了,居民群众出门安心了;社区服务越来越到位,居民群众笑容更多了。”建兴巷社区党支部书记杨碧兰介绍。
不管是教育还是基层治理,每个词背后所对应的是沉甸甸的“民生”二字。在日益增长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格尔木市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相继落地——仅202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7.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37亿元、增长17.6%,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65亿元、增长5.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8万元、增长4.5%。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格尔木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青海省副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格尔木篇章,为全州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