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励志承载不了社会流动的渴望
◎ 杨朝清

 

    近日,自称“从县城中专到国外留学”,实现人生逆袭的梁某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曾被梁某提及的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商业经济学院(以下简称Nova SBE)在其官网发表声明称,自称为Nova SBE国际金融硕士项目的学生梁某并非该校学生,其展示的是“一份我们并不承认的伪造录取通知书,该通知书绝非出自Nova SBE”。日前,梁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确实夸大了自己的留学经历,想让自己看起来更优秀。

    在互联网时代,“逆袭中专生”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播,在于它充分调动了人们的情绪、情感、欲望和认同。

    在励志叙事中,“逆袭中专生”求学不易,却始终没有放弃对梦想的热爱与坚持,并成功打破“出身越差,上的学校越差,将来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具备了燃爆舆论场的基本条件。换言之,“逆袭中专生”让人们意识到,只要足够努力和坚持,哪怕学历、出身不够体面光鲜,哪怕缺乏家世背景和财富积累,也依然可以打破出路单一化、人生定型化的宿命,拥有更加广阔、更加灿烂的未来。一句话,“逆袭中专生”的事例,满足了人们对向上的社会流动的渴望与希冀。

    然而,“逆袭中专生”却被海外高校打假,“从县城中专到国外留学”是一场虚假励志,当事人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优秀,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机会,炮制了一个谎言,这样的“励志”,根本承载不了社会流动的渴望。

    面对互联网中的纷乱信息,每个人都要学会擦亮眼睛。置身以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为特征的网络社会中,面对五花八门的身份标签和形形色色的光环效应,不妨多一些清醒、少一些追捧。不论是无中生有的、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辽宁理工大学教授魏新河”,还是此次移花接木的“Nova SBE国际金融硕士梁某”,均表明有价值的身份标签,有可能成为一些人装点门面甚至用来坑蒙拐骗的工具。

    青少年成长成才,离不开榜样的激励。如果青少年看不到“逆袭”的可能性,夜阑人静时,他们怎么去做梦,他们会做什么样的梦?可是,真实是励志故事的根本,背离真实的励志故事,哪怕再动听、再感人,也容易陷入自欺欺人的陷阱之中。

    “逆袭中专生”被海外高校打假,再次表明,为了弥合个体境遇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之间的差距,为了塑造一个更加风光、更加成功的形象,千方百计地对“人设”进行装修乃至伪装,是不可取的。

当前:A3版(2024年07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