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双流机场出发,一小时的航程到达稻城亚丁机场。从稻城亚丁机场到理塘,一路风光逶迤。草原小花如满天星斗,塔子山石头垒成各种“塔”,沿途圣山成为人车集中点,所有的热闹都在这里汇聚,然后向原野扩散。
我们要去的地方是理塘的下坝片区,离理塘还有80公里,实实在在的大山深处。下坝片区大致包括觉吾镇、莫坝乡、亚火乡等行政区域,属于农牧片区,高原地区特有的高山峡谷占据大部分面积,相对平坦的山地极少。
金碧辉煌的麻通寺耸立在那曲河边,巍峨的度母山成为宏大背景。在这个狭长的山沟,有些人一辈子没有离开,有些人曾经短暂告别。无论是否别离,每个人心中都永远不曾忘记这个给了他生命、养育他成长的地方。
我们在下坝走访,最关注的是下坝人的受教育情况,以及他们对未来生活的规划。
觉吾镇觉吾村村支书扎戎,49岁。他家收获的青稞,基本可以解决全家人全年的生活口粮。倘若家里没有人生病或其他重大支出,全家的收入足够开支。
我们在海拔3500米的莫坝乡里坝村走访时,遇到在成都郫都区一所经济管理学校读书的女孩益呷。她喜欢唱歌跳舞,梦想是当演员。虽然现在学的专业是护理,但她对未来充满希望。
益呷家里有兄妹5个,大姐出家当尼姑,哥哥有一门做陶瓷的手艺,还没有结婚,两个弟弟在村里上学。家里虽有一个卧病在床的老奶奶,但地里种的青稞,可以让一家人填饱肚子。益呷家里也申请到了困难补助。
经济上的困难是现实的,也是暂时的,相信未来的益呷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因为在走访中,我知道有更多的人走进大山,帮助益呷这样的贫困家庭。
邓耀湖就是走进大山的有志青年。去年,邓耀湖毕业于成都工业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今年1月参加四川省公务员考试,6月来到理塘县觉吾镇工作。虽然到这里才一个多月的时间,但他对当地各方面的发展已有了更多的思考。在大家都对下坝包括理塘县的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网通了等激动兴奋时,邓耀湖大胆地提出了针对当地文、教、医等方面资源投入力度的解决方案。我从邓耀湖条理分明的叙说中,知道他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像其所说,“希望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特别是用在需要帮助的地方。”
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并且愿意无私奉献,今天的“邓耀湖”成为“益呷”的领路人,明天的“益呷”就会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我们在下坝走访时,发现当地政府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抓得紧、抓得实。他们说,所辖区域内“无一失学儿童”,适龄青少年“基本都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他们也相信,只有努力发展文化和教育,强国富民的目标才能实现。
在整个采风活动中,我们接触到的下坝人都异口同声地说,现在社会风气好了,不要说打架,连吵架的人也少了;打牌赌博、坑蒙拐骗偷等恶习也绝迹了。在亚火乡麻火村,县政府下乡挂职干部四郎对村支书一再强调,要尽快将村民们的旱厕改建工作抓紧完成。这些事关村民吃喝拉撒的“鸡毛蒜皮”,却深刻影响到一个地方的文明进步。只有“小事”抓好,才能干好“大事”。
我们在觉吾镇四合村走访,遇到在觉吾镇小学读书的扎西翁姆和扎西尼玛。扎西翁姆12岁,是姐姐,扎西尼玛是弟弟,11岁。他们爷爷的眼睛患了白内障,只能奶奶出去放牧。姐姐扎西翁姆很懂事,不但要照顾爷爷和弟弟,还要做家务。她读四年级,“成绩还好”;弟弟读三年级,成绩比她差一点。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好,逻辑思维能力也比较强。让人吃惊的是,他们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丝毫不逊色于城市中的同龄孩子。
从前交通、通信落后,物质贫乏、信息闭塞,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生活质量可想而知。如今一切都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政府扶助力度不断加大,孩子们有学可上,贫困户也能解决温饱,人们眼界打开,视野开阔起来,看见的更多,想到的更远,做到的也就更好。
在觉吾镇小学的外墙上,印有这样的标语:“最好的虫草在教室。”在今天的下坝,“让孩子长大成人”已经转化成“让孩子长大成才”。文明之风吹进下坝这样的大山深处,文化土壤正在改变,下坝风光变得更加美好,下坝人的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