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的记忆
◎ 林佐成

 

    20世纪70年代末,我从山区老家来到二十里外的坝下区中学读初中。一天中午,我和几位忙完作业的同学,聚在一块儿“叽里咕噜”摆龙门阵。林同学晃动着一本崭新的小人书,得意洋洋地进了教室。他刚落座,我们就“哄”地一下围了上去,四五个脑袋挤在一起,犹如一群蝌蚪。

    小人书没看完,上课铃响了,我心有不甘地回到座位,书中“张飞鞭笞督邮”的场景,还不断撞击着脑门。下课铃刚响,我迅速站起身,可是,七八个脑袋已围住了那本小人书,我只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欢天喜地地翻动着小人书,那翻动书页的声响,犹如琴弦,撩拨着我的心弦,让我恨不得有一只大手,一把抢过来。等那本小人书兜兜转转到达我手上时,已是第二天晚上。

    后来,林同学又带来了《三国演义》系列小人书的第二本《董卓进京》,然后是第三第四本……直至第四十八本《三国归晋》,我一本不落地全部看完。曹操的奸诈,周瑜的小气,诸葛亮的聪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再后来,林同学又购买了《说岳全传》《新唐书》等小人书,它们又像《三国演义》小人书一样,在班上风传。

    林同学老家与我一个村,父亲在区中学对面的区小学做教师,母亲在老家种地,家里兄弟姊妹多,家境与我比,好不了多少,他何以有那么多零花钱去买小人书?当他拿着小人书,大度地一挥手说“某某同学先看,然后某某再看”时,那种神气与得意,让我艳羡得直啧啧。我开始一分两分地积攒零花钱,然后用节约下来的0.32元,购买了人生第一本书——《这里是恐怖的森林》。这本剿匪小说篇幅不长,情节却跌宕起伏,尤其是小英雄戈龙的命运,时时揪着我的心,只要有空闲,我便掏出来看上几页,一天后,整本书便看完了。我热情地将该书推荐给同学们,以期它受到小人书般的追捧。然而,它却受到空前冷遇,班上除了几个语文成绩好的同学借去看了看,余下的同学顶多随手翻一翻、瞟一眼,便把它丢开了。尽管如此,我却视它为珍宝,它是我购买的人生第一本课外书,它第一次让我感受到课外阅读的快乐,并由此开启了上师范后的课外阅读。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乡下从事初三化学教学,学校成天催着要成绩,于是,我天天趴在钢板上、泡在油印室、困在试卷里……偶有闲暇,便想找本课外读物来滋润日渐荒芜的心灵,可偏远的乡下,除了教材,哪里找得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路过老街的叉巷,一家幽暗的店铺前,两张斜立着的木板上,赫然悬挂着一排排小人书,我几步蹿了过去……

    此后,有了空闲,我便溜到那家小人书店铺,花上几角钱(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每本小人书租金由1-2分涨到5分直至1角),坐上一时半歇。据老板讲,先前,他的店铺在正街上,一本小人书只收1-2分,但看的人多,收入还不错,店里也时时添购新的小人书。这些年,电视增多,看小人书的人减少了不少,虽说涨了价,收入却大不如从前,没办法,只好搬到这个叉巷子。我一边听着老板的絮叨,一边翻看着油腻泛黄的《红楼梦》《西游记》《骆驼祥子》等小人书。这些起皱打卷的小人书,虽远不及《这里是恐怖的森林》带给我的心灵震撼强烈,却给了我最初的文学普及,满足了书荒岁月的阅读饥渴。

    十多年前,因四处淘书,我来到县城最大也是最后一家租书店铺。听朋友介绍说,这家租书店铺先前生意如何如何红火,收藏的小人书以及言情、武侠、玄幻、经典等小说著作如何如何丰富,我满心期待。

    待我迈进那道木门时却发现,铺子里竟是如此冷清。偌大的店铺里,除了头发花白的老板和三五个中学生模样的孩子各自捧着一本书,静静地坐在那里翻看,余下的全是倚墙而立的书架和散乱的凳子。那些积满灰尘的言情、武侠、玄幻、经典等小说著作,像蒙了一层时光之衣,虽依旧摆放有序,却明显感觉到已有多日不被人翻动。我绕着书架缓缓而行,在经典书架栏目,竟然找到好几本喜爱的文学图书,尽管蓬头垢面,我还是迫不及待地将它们抽了出来。就在我沿着书架巡视完整个店铺时,在角落里,居然发现了一摞小人书,它们堆叠在那里,最上面一本积满了灰尘,只看得出最后一个“义”字,我忙不迭地抓起来,在书架上磕磕灰,又用衣袖拭拭封面,原来竟是《桃园结义》。“就这几本?”我满心欢喜地向老板晃动着小人书。“没人看,早处理了。剩下几本,你要,拿去。”老板抬起头,一脸淡然。“谢谢,谢谢!”我连声道着谢,想起了第一次看《桃园结义》的情景。

    那天,我买下了那几本文学图书,带走了那几本小人书。时至今日,小人书还珍藏在书柜一角,每每看到它们,第一次看小人书的情景又浮现于眼前。

 

当前:B3版(2024年08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