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更美好的邻里社区环境

 

    编者按:
    《论语》有言:“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孟子曰:“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要多打造市民休闲观光、健身活动的地点,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多彩。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如何把邻里社区建设好,让邻里社区成为亲密的情感共同体?本期话题予以关注。

    氛围篇

    社区“邻里节”再多一些好

    ◎ 周荣

    邻里关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住在大宅院、小平房,邻居、朋友间互相串门、拜访,曾是不可或缺的人际交往方式。但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高楼大厦、住宅小区取代了原先的小院子、小平房。由于物理居住空间变化、人口流动加速和生活习惯改变,又出现了阻隔邻里交流的一扇扇门、一堵堵墙、一幢幢楼。于是,同楼邻里相住,甚至门对门、上下楼好几年,相逢却如同陌路人。邻里关系的冷漠还会阻碍信息与情感的沟通,给居住者带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这些“都市冷漠症”衍生的问题不容小视。

    今年5月27日,第二届“与阳光同行”邻里节在北京朝阳区三间房乡定北里社区举行,由社区居民、辖区单位、社区工作人员组建的舞蹈队、模特队,给居民们带来原汁原味的演出;在邻里节的“跳蚤市场”上,居民们还带来家中闲置的玩具和书籍供邻居们选购……

    北京朝阳区组织举办社区“邻里节”,有效促进了居民间的沟通交流,让平日里因繁忙而彼此生疏封闭的邻里们一改往日的相见不语,通过居民们的接地气演出、“跳蚤市场”的物件互换,让大家在感情交流中,领会“邻里乐”,开展“邻里颂”,感悟“邻里情”。“邻里节”活动,是城市人际关系新常态下居民自我认同、相互融合的好方式,可以使对门相望而不相识的陌生人逐渐成为具有情感联系的邻居,而且使这种关系习俗化。它促进形成邻里守望的风气,密切邻里亲情关系,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为居民之间增添温馨和睦的正能量,消融彼此间的冷漠隔阂,还有利于重塑新时代的睦邻文化,构建文明和谐的新型邻里关系,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的建设水平,为整个社会的幸福和谐增添了一份稳定的基础,值得点赞。

    社会和谐幸福始于邻里亲情。关怀与信任,通过一次次面对面接触逐渐积累形成。如何促进邻里和睦,社区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譬如:组织居民们伸出援助之手,彼此为生活中的不便提供帮助;再如,宣传和引导居民们自觉为邻居着想;倡导在家使用音响设备时注意音量,以免影响邻居休息;注意共同爱护居住地公共场所的整洁,不乱抛垃圾杂物;楼上居民不向楼下抛撒杂物等。大家都这样做了,邻里间就会少一分陌生,多一分熟悉;少一分回避,多一分接触;少一分怀疑,多一分关爱。人与人之间的良好社会关系,就会在温情的互动中持续升温。

    融洽的邻里关系,和谐的社区生活,是城市宜居幸福的基石。社区“邻里节”值得更多的城市、社区效仿,为居民创造更多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期盼每个居民都以此为契机,从我做起,对邻居充满尊重、充满善意、充满温情、充满关爱,期盼每个社区和所有居民间都能满溢邻里亲情。

    互助篇

    邻里互助促和谐

    ◎ 文荣

    近日,一则“退休居民打‘义工’,小区改造加速度”的报道得到广泛关注。家住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滨江社区海外滩小区的退休居民王延义,发挥自身特长助力物业铺地砖,使施工进度加快了一半,方便了小区居民安全进出。邻里互助暖人心,这则让人振奋的新闻故事,让我们对社区关爱和邻里团结充满了信心和希望。退休居民王延义的义工行为,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充满感动和正能量的榜样。

    王延义的行为彰显了他对社区的热爱和责任感。退休生活使他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但他并没有选择过上安逸的生活,而是用自己的力量和专业知识为社区作出了实际贡献。从他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对社区的深情眷恋,看到了对社区居民安全和舒适生活的关心,更看到了对社区建设的积极参与和奉献。这种无私的情感和自发的行动,在许多人心中激起了一股强烈的共鸣。

    王延义故事中蕴含了邻里关爱和互助的真挚情感。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社会关系的冷漠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拉越远。然而,王延义的行为弘扬了邻里互助精神。在小区改造的过程中,他所展现出来的邻里互助的行为和利他精神,正是社区和谐共融的最好写照。也许,正是这种真诚的邻里关爱与互助,才构筑起一个温馨和睦的邻里社区,让每一个居民都感受到这份温暖和幸福。

    王延义的故事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正能量。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但王延义的行为却给我们上了一堂最好的课。通过他的行动,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伟大,看到了勤劳和奉献的力量,看到了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价值所在。他所传递出的正能量,会在更多人的心中激荡,并激励着更多人去关爱社区、奉献社会。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王延义的故事是令人动容的,它让我们在这个庞大的社会中看到了温情与互助,也让我们看到了邻里关爱的力量。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愿我们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在生活中传递更多的温暖和正能量,让社区更加和谐、让生活更加美好。

    决策篇

    找准社区“最大公约数”

    ◎ 周家和

    近些年,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黄海路街道后七夼社区周围的迟家、福地隆城、锦绣家园等社区相继建起了社区食堂。去年年底,该社区应居民要求,将建社区食堂之事提上了日程。社区网格员走访摸底,老人们都赞成建食堂。可社区共有3380户,6880口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1560人,大家都希望食堂建在自己家附近。到底如何选址?这让社区干部犯了难。

    食堂建在哪儿?不能靠拍脑袋,必须要有科学的决策依据。大家决定用人工智能“AI”来科学选址,他们运用基层综合业务平台,对辖区内老人年龄段、分布情况等多项数据指标进行测算,对多个备选地址进行综合打分,最终确定了建食堂的位置。社区绝大多数居民,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食堂,大家皆大欢喜。

    也许有些人会说,“建个食堂,还用上了 ‘AI’,有这必要吗?”笔者以为,很有必要。现在“AI”技术运用已很普遍,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建社区食堂用“AI”选址,是用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的一个典型例子。用大数据帮助作出科学决策,有效避免了盲目性,使原本选址难题变得快解、易解。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大大减轻了人工测算的工作量,数字赋能,让为民服务更精准、更精细。

    要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解决民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既要靠工作热情,也需要靠科学精神作支撑。当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AI”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为民服务工作效率的有效辅助工具之一。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跟上时代步伐,需要“AI”技术更好服务于民众。工作热情如果有了科学精神支撑,就能更好推进民生工程稳步进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环境篇

    “口袋公园”,要建更要管

    ◎ 周荣光

    家居小区附近有个“口袋公园”,面积不大,但茵茵绿草、树荫步道、健身器械、长凳小亭等样样都有,周围居民十分喜欢,园内人气兴旺,从早到晚都不乏散步、游玩、锻炼的人群。但缺憾是少人管理:花草树木无人修剪,设施残缺无人维修,一些人带着食物、领着宠物进园,留下的垃圾等也无人打扫……不长时间,“口袋公园”就显破败萧瑟,让常在这里锻炼的居民们扫兴不已。

    抓好城市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对居民小区、街道边角的零碎地块进行改造,为居民休闲娱乐建设“小而美”的“口袋公园”,是政府为群众办的一件好事、实事。“口袋公园”让市民享受“推窗可见绿,抬脚即进园”的美好生活,体验城市街区的那份宁静和安逸,还能提升绿地服务质量,真正实现绿化为民和绿化便民,给城市增添了绿色魅力。群众对此十分满意,更希望“‘口袋公园’绿色长存”,魅力永在。

    之所以一些地方出现“口袋公园”后续管理缺位、环境卫生没有及时维护、配套设施损坏不能及时维修等情况,笔者认为大致原因是重建设轻管理,许多“口袋公园”没有管理人员及管理制度,树木花草没有人员修剪灌溉维护,发生损坏健身器械及损伤树木花草等现象时无人制止,设施坏了也无人员及资金维修。

    “口袋”有了窟窿要及时“补”,“口袋公园”更要加强后期管理维护。否则就会“小洞不补、大洞难补”,最终会导致“口袋公园”逐渐荒凉破败,甚至名存实亡。为此,各地相关部门应加强“口袋公园”建成后的管理维护,切实发挥好园林部门的专业力量,明确责任,健全制度,落实管理人员及资金、物资投入,保证管理及维修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把“口袋公园”建设这件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同时,还要探索建立“口袋公园”长期管理的新机制,譬如实行公园认领、请热心市民当“园长”等,赋予“口袋公园”这种城市绿化新生态以更多活力和更多能量。

    意义篇

    让邻里社区成为亲密的情感共同体

    ◎ 耿银平

    为深入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理念,助推现代社区建设和“共享社·幸福里”建设,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邻里幸福生活场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近日,浙江省乐清市启动“与邻为善·共筑强城”2024年邻里相伴活动。让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在“心底里”升华。共同推动社区治理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迈进。

    乐清市注重邻里关系的修复和建设,意义非常好。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传递人际之间的爱和诚挚,不妨从认真经营邻里关系开始,邻居是陌生人,也可以慢慢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通过彼此之间的琐事链接,建立一种亲密无间的信任,让我们居住的空间除了具有优雅美观的建筑,也能滋生出细密的邻里肌理,生长出富有温情、彼此关怀、孝老敬亲、友爱和睦、积极快乐的社区和邻里情感。邻里温情多了,我们生活的公共空间成为道义相砥、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公共场域,人们就会更有归属感、安全感。这个注重物质发展、精神发展的“双文明”发展,更值得推崇。

    其实,作为注重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的中华文明,一向注重亲仁善邻的邻里关系、社区和谐。比如《左传》里有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意思是,亲近仁义与邻国友好相处,是立国的法宝。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诗歌“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诉说的也是温馨朴素的邻里关系。中国的成语也多有“远亲不如近邻”“睦邻友好”“千金买屋,万金买邻”等,强调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所以,生活在物质繁荣时代的我们,也应该做好古为今用的文化借鉴和精神传承,既注重物质发展,也要注重精神发展,努力构筑邻里和社区高度和谐的生活空间,为社会和谐美好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前:B2版(2024年08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