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应保持持续加强和不断向上向好的态势,且积极应对新起点、新征程中所带来的挑战。面对前所未有的时代之变,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承担起新时代新征程的教育使命,推动思政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和针对性,不断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育人先育德,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必须明确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将思政教育作为高校铸魂育人的基础性工程来抓。首先,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必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思政教育要始终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持续优化完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内涵,提升思政教育要求,这是对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的有力举措,也将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师与社会主义的办学步调始终一致,真正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学生的品德修养、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育人育心。其次,大学生思政教育将有助于培育学生“两个大局”的战略意识,促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鼓励新时代新青年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作出贡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引导学生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培育学生自身的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面向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高校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场所地位,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时将教育范围延伸至网络领域,统筹各方育人资源,实现全方面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以此来提升思政教育的成效,以嵌入式和渗透式的教育方式打造协同效应。一是守好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将协同育人思想融入思政教育中,坚持将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高度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向而行,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队伍保障。二是发挥社会作为思政教育大课堂的作用,搭建社会大平台,更好地整合利用社会育人资源,将思政教育置于宏观的时代背景下,引用鲜活、生动且丰富的现实案例,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实现学校思政教育与社会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注重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帮助学生树立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崇高理想,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促使学生将人生抱负落实在实际行动中。三是将网络思政看作是高校思政工作改进的重要一环。如今网络正对新一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造成深刻影响,全面推进网络思政教育,才能完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因此,高校要依托互联网平台与技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线上线下、课上课下、虚拟与现实的高度融合。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创新
确保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高校应采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武装学生头脑、塑造学生人格。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与时俱进和守正创新,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办好讲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筑牢思政教育工作的理论根基,同时在思政课的内涵丰富和方式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方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属性,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中,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在教材编写、案例引入、重点讲解等方面引入党的创新理论,着重突出党的创新理论在思政教育中的实效性、引领性和前沿性。另一方面,将党的创新理论体现的世界观、方法论渗透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全过程,针对新时代所面临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以及国家问题,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同时针对全球化思潮带来的思想冲击,引导学生免受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的侵扰,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且在不断发展中完善自我。
构建网络思政教育体系,积极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入分析学生的思想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其次,搭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内容和作品,采用生动鲜活的现实案例,将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加以集中呈现,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开通线上心理咨询,促使学生及时摆脱心理困境,推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再有,完善思政教育网络传播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厚植思政教育底蕴。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利用新媒体技术,以“图片+文字+视频”的方式加以传播,真正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内心;另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校本文化,作为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来源,以线上主题活动策划开展、学生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等为主要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高校思政教育,最终实现主流价值的全面传递。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实现协同育人。校园思政教育工作与社会思政教育要高度衔接,实现学校育人资源和社会育人资源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思政小课堂建设需从社会大课堂中汲取养分,针对国际上、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以及结合大学生的现实关切,时刻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时代性和前瞻性,为学生讲授与国情、社情以及民情相关的热点内容,回答好时代之问、国家之问、人民之问和世界之问,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进而增强学生对于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社会大课堂的实践资源,创建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当地的红色旅游景点、工业文化遗产等基地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打造特色化、专题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深化校企合作中,促使学生接受一线的实践教育,使学生在自主感受和了解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自身的价值观念,锤炼个人的意志品质。
构建高校引领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育人格局。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育是推动思政教育革新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其中的重要主体,需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高校需全力推动系统化思政育人工作格局的建立,与其他高校以及中小学共同成立联合工作组,立足本高校在思政教育中的学科优势、课程特色和研究专长,构建思政教育一体化创新发展中心,为共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提供平台、基地支撑。同时,聚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从教学一体化、实践一体化、教师一体化、科研一体化等方面展开合作。另一方面,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其中包括集体教研机制,以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心成长发展规律为依据,结合不同阶段学生思政教育的具体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思政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二是发挥高校优势作用,引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一方面,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助力一体化思政育人高素质队伍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专业程度、教学能力等,相比于中小学教师有着明显优势,应帮助中小学教师提升思政教育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实践教学素养。同时,高校教师应将思政教育的优质成果进行公开传播,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利用高校的社会资源优势,有效弥补中小学思政教育中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高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政、校、企协同育人局面,能吸引更多社会力量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育作贡献。
此外,下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一盘棋”也具有重要作用,将思政教育贯穿至高校育人的全过程,不仅要推动思政课程创新,也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对其中展现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人格品质等要素加以创新融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效衔接。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切实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培训、交流、研修以及竞赛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线上学习和线下经验总结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法律素养、政治素养等综合素养,成为学生品行的塑造者,以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为指引,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融合。
(作者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