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起老家的戏楼。老家旁边有一座老戏楼,那是我们小镇曾经最热闹的地方。每次回去看到戏楼旧址,都会生出怀念之情。
戏楼是原来的川主庙,始建于清朝中期,坐西向东,沿东西轴线分布,全木质结构。由戏楼前台、幕后、左右厢房组成。厢房是演员们化妆换装的地方。楼台正面是看戏的地方,从低到高一排排石梯,全部是用青石铺好的,可以席地而坐,也可以放凳子。
小时候,经常都有戏班子来演戏,要买票才能看到。只有我们几家邻居开门就是戏台子,看戏当然不要钱。每次戏班子来了,我会把很铁的小姐妹悄悄带进来看戏。小镇上有一个民间川剧团,是由川剧票友组成的,白天上班干活,晚上就在戏台子上排练。每到节假日,没有戏班子来演出时,他们就演。这个是免费的。
现在回想起来,小镇川剧团的演员都很厉害。他们差不多都是我们街上最漂亮、嗓子最好、最富有表演天赋的人。我们小院就人才济济,有演小生的胡大哥、演小姐的碧慧姐姐、演丫头的国清姐姐……每个角色都能找到恰当的人选,每个剧目都演得非常精彩,那时我们小镇的川剧团在全县都很有名气。
记忆最深的一出川戏,是洪水后母子失散,母亲为找到儿子,沿河而下,一路打听。整整13年后,母亲奄奄一息时,恰遇儿子,但母亲却永远闭上了眼睛。我看得泪眼婆娑,一直为他们母子遗憾。那个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我姐姐从小长得甜美乖巧,川剧团爱把她拉去,当小书童或观音菩萨身旁的小仙女。
后来,小镇川剧团解散,我们的生活寂寞了许多。在没有演出时,我们一群小孩就在戏台上唱歌跳舞,更多时候是在那里“藏猫猫”、跳绳,戏台子是我们的乐园。
每年过年是戏楼最热闹时,有许多大姑娘小伙子来这里玩。戏台上姑娘踢毽子,新年都穿着花花绿绿的新衣服,长长的辫子随着身姿不断飞前飞后,晃得台下的小伙子眼花缭乱。于是小伙子们不甘寂寞,买来几根甘蔗,在看戏的台阶上,把甘蔗立着,用一把锋利的小刀,从顶上哗啦一下划下去。有时候可以划大半根甘蔗,赢来一阵阵掌声、喝彩声,把姑娘们的目光吸引过去。一些平时就有情有意的姑娘小伙,抓紧时机谈情说爱。
再后来,戏楼被拆了。从此,戏楼留在逝去的岁月里。它承载了我们儿时的欢乐,每每想起,它还是那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