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乡村新风貌:文旅融合绘就田园诗画
◎ 本报记者 卢瑶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大庄镇曙光村梨花盛开。(资料图)


王延春给学生们讲解酱油酿造过程。

    穿上农装,拿起农具,亲身体验耕作的乐趣和辛苦,沉浸式了解农耕历史和技术;跟随当地手工艺人学习手工技艺,制作手工艺品,感受浓厚的民俗氛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漫步在乡间小道,走过庙宇、祠堂、古桥、古戏台,一边了解历史背景,一边品味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韵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到乡村去度假,体验乡土文化与风情。以农业农村为基础,以乡村文化为纽带,以旅游休闲为形态,将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各自带动、相互融通、共同发展的新业态。多地乡村也积极推出农文旅融合的特色旅游项目,为乡村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乡村文旅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如何在进一步提升内涵上下功夫,提升游客的体验?未来“乡村文旅+”还有何潜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期进行了走访调查寻找答案。
    思考一
    一些乡村为何让游客流连忘返?
    “这里有一条鱼,快来。”“我抓到了……”稻田里,数名游客挽起裤脚,在水中徒手摸鱼。脚滑跌坐在田地,泥水飞溅到脸上,游客们的脸上却始终洋溢着笑容。这一幕发生在8月31日四川省盐边县惠民镇兴隆村举办的“滋味盐边·稻香渔歌”2024年盐边县惠民贡米庆丰收乡村趣味运动会上。拔河、摸鱼、割谷子……这些项目不仅考验了参赛者的体力和技巧,还展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游客们热情地投入比赛,现场气氛热烈。晚上,稻田音乐会开启,在金黄的稻田间,悠扬的歌声与稻穗的低语、微风的轻吟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首和谐的田园交响曲。
    “稻田音乐会已经举办了三届,现在是盐边县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盐边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活动吸引游客及群众1.2万余人次,销售惠民贡米12万斤,带动农文旅商品销售130余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0余万元。
    这是全国乡村文旅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无论是贵州省榕江县“村超”的火爆,还是云南省丽江市“去有风的地方”的出圈,都反映了人们对于乡村旅游的偏爱。
    “很多乡村之所以能够吸引游客,是因为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让游客感受到村村有特色、村村有不同的新体验、新惊喜。”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文旅学院旅游教研室副教授余宜娴告诉记者,这就要求乡村在打造文旅项目时要调研分析当地村镇特色,打造出有本村特产、本村名人、本村地理特色的项目。余宜娴认为,从传统农家乐升级成特色主题餐厅,从废弃建筑空地变身为星空露营地,游客能在不同的乡村体验“开盲盒”的快乐。同时,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乡村旅游的美丽风光和独特体验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传播,也会吸引大量游客的关注和前往。
    “先夯实经济基础、提升村民素养,才有能力发展乡村文旅项目。”“中国好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韦恒焦认为,乡村在为游客提供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农事体验与美食、宁静的休闲环境之前,要做好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才能让游客愿意来、愿意留。
    思考二
    乡村文旅如何具备持久吸引力?
    穿过洁白如雪的梨花树,来一场美美的旗袍秀;围坐在梨花飘香的村头小戏台下,听一场婉转悠扬的泗州戏;绕着千亩梨园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田园马拉松”……今年4月,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大庄镇曙光村一年一度的“梨花节”举办,吸引了无数游客。到了8月,曙光村种植的青皮梨喜获丰收,又迎来了新的游客。硕果累累的梨树下,摄影师选取各种角度取景拍照,网络达人用手机进行直播,游客体验着采摘鲜梨的快乐……现在,曙光村正在全力推广农家乐、特色民宿、时鲜果蔬采摘等体验项目,丰富村里游、购、娱、吃、住、行等旅游接待要素,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卖酥梨到“卖风景”,从只念一季的“果业经”到特色产业遍地开花,从灰墙土瓦泥巴路到小村穿上“绿新装”……大庄镇曙光村依托梨园资源优势,以梨园经济为特色,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走出了一条“小水果”推动“大发展”的乡村发展新路子。宿州市文旅局资源开发科科长徐珂介绍,曙光村先后举办了梨园马拉松、环城自行车赛、千人健步走等活动,连续成功举办六届小宋梨花节,实现年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800万元。
    此外,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依照时令举办旅游节已经不再是各地的唯一选择,将“文化IP”变现,已经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
    “保持乡村文旅的吸引力,要求我们不仅用好现有资源,还要开发新的IP。”泗县文化和旅游局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股负责人岳静表示,以今年宿州市泗县火爆的旅游点——朱山为例,先是有多名游客在短视频平台打卡“朱山日出”,当地观察到这个现象后,借助新闻媒体着力打造朱山特色旅游IP。之后,还将通过举办音乐节、旗袍秀、马拉松、大地歌会、广场舞等活动,增加朱山旅游景点的辨识度和话题性,并持续叫响“登朱山看日出”“唱响朱山”等营销口号,让朱山更加红火。目前,朱山的相关短视频浏览人次超百万,实现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形成新的乡村旅游热点。
    思考三
    “乡村文旅+”有着怎样的发展空间?
    “酱坛需要暴晒,还要不断翻搅,才能做出好的酱油。”近日,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水泉镇的“酱油公社”里,酿造师王延春一边用长柄勺翻动着酱缸里浓稠液体,一边为前来研学参观的学生们讲解着酱油的酿造技巧。
    “酱油公社”是水泉镇供销文化展览馆的组成部分,前来参观的游客通过实地参观修复的晾晒场、醋酸发酵室、制曲室,在幽幽醇香里聆听酿造师们讲述酱油、食醋的发明传承历史,领略博大精深的酿造文化。“大家都喜欢一边看我演示,一边听我讲解。也有很多游客很受感动,跟我说起他们与供销社的故事。”王延春告诉记者,近年来,水泉镇供销文化展览馆成为人们接受传统教育、寻觅乡愁的网红打卡地。自开馆以来,先后共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
    乡村文旅要发展,离不开挖掘内生动力,更需要激发创新活力。四川省邛崃市高兴村依托村里的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石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形成旅游线路,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激活旅游资源;江苏省宜兴市白塔村推出的大型山水实景剧《千年铁魂·江苏情》的高潮片段“打铁花”,为游客提供一场金光四溢的视觉盛宴;湖南省桑植县以举办村歌赛为抓手,着力把“桑植民歌”“桑植村歌赛”培育成知名的文化IP品牌,实现文旅深度融合……
    未来的“乡村文旅+”,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呢?
    “山水自然环境作为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的空间,构成了乡村独具特色的‘形’;乡村的本土文化作为乡村发展的底气,构成了乡村不可替代的‘魂’。”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李燕认为,未来的“乡村文旅+”可以通过融合田园观光、乡村生活体验、科普研学、民俗文化体验等多种业态,将原汁原味的农业生产活动和民间习俗开发出兼具娱乐性、教育性、参与性的研学旅游产品,如研学+乡村农业、 研学+乡村民俗、研学+乡村康养、研学+乡村自然林业、研学+乡村运动等研学旅游产品,延长乡村文旅产业链,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A1版(2024年09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