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红色动能 汇聚精神力量
“大思政课”视域下凝聚高校思政课新发展活力的路径与策略
◎ 雷浩伟 郎欣悦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以改革创新凝聚新发展活力,是持续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全面塑造思政育人新优势的内在要求。“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应当秉承“大系统观”,从自身主体协作、关系调适、资源配置、环境优化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内在发展动力、潜力的整体跃迁,推动形成更深层次、更大影响、更有保障的铸魂育人新发展格局。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既要积极适应和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新发展要求,亦要主动融入和彰显新质生产力的新发展理念,切实讲好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全方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新发展故事,全方位凝聚高质量建设的新发展活力。

    百年党史孕育着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不竭动能。发扬自我革命优秀传统,盘活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使其成为纵深引领和长远浸润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精神支撑,是提升“大思政课”育人要素运转效率,发挥思政育人铸魂润心实效的关键。滥觞于大庆石油会战时期,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是新中国工业精神的模范,谱写出使命型政党笃志笃行的光辉本色,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孕育了丰厚的历史养料。凝聚高校思政课新发展活力离不开伟大精神的奠基和蓄能,我们要从包含大庆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智慧与力量,凝心铸魂、守正创新,以更好地驱动高校思政课建设书写新篇章。

    夯实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政治基石

    坚持党的领导是大庆油田建设的重要历史经验,是加速产业迭代升级的优势和力量所在。爱国是大庆精神的内核,广为传唱的《踏着铁人脚步走》《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石油红歌”,均宣示和展现出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在大庆精神中实现了高度融会贯通。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坚持党的领导贯穿高校思政课学思践悟、产学研用的始终。“大思政课”呼吁站位更高、视野更宽、力度更大的党建统领“大格局”,要从思想引领、制度保障、阵地支撑等多方面入手塑造高校思政课建设新样态,将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作为高校思政课“政育”的要点,以之突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进而通过坚定政党自信凝聚高校思政课新发展活力的政治基础。

    厚植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文化根脉

    大庆精神深扎红色文化沃土,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自立自强、敢想敢做、有心有为的精神标识,为自身高质量发展明晰了价值尺度和道德要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孕育产生于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大庆精神在内的红色文化软实力具有鲜明的特征,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质。“大思政课”要树立“大历史观”,恪守回溯过往、观照当下、放眼未来的“大情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底蕴。在质疑中坚守、于困境中奋起是大庆精神生生不息的密码,是文化自觉自信的典范。凝聚高校思政课新发展活力,助力其内涵式高质量建设,需从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孕育自我革命的动能,既要勇于自我净化、自我改造,敢于破除陈旧错误的思想观念障碍、体制机制壁障,还应不忘本心、牢记初心,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大胆回应一切刻意指责和无端讥讽的声音。高校思政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以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基点,善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红色文化资源,是赋能高校思政课以文化人的必行之路。

    涵养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理论源泉

    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持之以恒地学深用好《矛盾论》《实践论》,是夺取大庆石油会战胜利的法宝,为持续打赢石油生产攻坚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站在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新发展起点上,要更加重视理论对实践先导作用的发挥,以理论的回归稳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支撑力、复原力。大庆精神由“两论”起家、靠“两分法”前进,以及“三老四严”“五条要求”等作风的践行,无不透露出科学理论之于行动的正确指引及其效能转化的价值。

    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教育为基础,紧扣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这一主线,打通两者工作体系,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科研“目标—结果”导向同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过程—实效”导向相结合,是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用场景,提升思政育人针对性、适用性的前提。

    贯通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传播体系

    从“铁人”王进喜到“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再到“大庆新铁人”李新民,大庆精神在一代代“石油人”的接力中得到不断丰富和传承。传播方式和内容并重、形态和功能兼顾是大庆精神愈传愈新、愈走愈强的密钥。高质高效、全员全域的传播为凝聚高校思政课新发展活力提供坚实保障。“讲深讲透讲活”的实质就是通过互动化、场景化、分众化以及规范化、智慧化、生活化的传播策略,将思政之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要坚持“内容为王”,通过红色文化学理阐释、红色文艺创作推广等红色资源的深度开发运用,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将思政育人吸引力、感染力的提升锚定在学术研究支撑、生活案例透视等实体层面,而非单纯地罗列故事、播放视频。另一方面,以全局思维推动高校思政课教材教案、课程课件的体系化建构和完善,尤其要注重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等教学模式的一体化改进,提升教法教具的协调性、适配性,让核心技术革新成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活力源泉。

    打造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协同平台

    丰富旅游参观、理论学习、学术研究、职教培训、师资研修、工作实训等阵地载体,是大庆精神走向社会、面向大众,实现内在精神功能外化的重要途径。凝聚高校思政课新发展活力亦要打好阵地战,发挥其主体联动性、资源聚合性等优势。建好大平台是“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实效提升的关键,大庆精神研究机构以及系列育人展馆和研修基地、“大庆精神+”产业孵化园、大庆精神宣讲团等专业化平台的搭建,既为其思政育人营造齐心齐力的环境氛围,也通过共同体的打造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立德树人的辐射带动作用,助益影响力、塑造力的提升。“行走的思政课”不仅要求教学研修贴近革命遗址、走进博物馆,更为重要的是在沉浸式、情景式的“听-看-触-想”基础上,将阵地所汇聚的红色要素转化为制度规范加以固化,同时因人制宜地活化为师生日常学习工作的素材,使其真正有所得、有所行。此外,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以阶梯育人的分工协作突破各学段瓶颈,更大范围整合高校思政课新发展活力。

    【作者雷浩伟系重庆市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郎欣悦系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本文系2022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党的自我革命视域下党内法规制度实施机制现代化研究”(编号:2022BS002)、2023年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教师思政方向)一般项目“党建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六要’素养及教学能力提升研究”(编号:2023SZZX08)理论研究成果,亦为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大庆师范学院)“老精神·新大庆”主题研修成果。】

当前:B2版(2024年09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