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重大原则和重大举措,为新征程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机制体制保障和动力支撑,将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真正地转变为具象化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推进国家振兴和民族复兴提供了方向指引。基于此,必须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准确把握全会的本质内涵,领悟全会的价值意义,明确全会的目标任务,落实全会的实践要求,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章。
强化党的领导作用,凝聚多方力量深化改革
三中全会用“六个坚持”着重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将党的领导贯穿至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流程,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围绕改革中出现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强调党中央在统筹协调和总体规划中的引领作用,正确面对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出现的阻碍,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积极开展自我革命工作,以党和国家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面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筑牢思想基础根基。党的创新理论是新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武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注重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广大党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信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事业观,积极参与主题教育,强化自身的思想认知,创建风清气正的党内生态环境。
推动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提升现代化治理效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任务在于机制体制的创新发展,以机制体制建设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健全完善已有制度,弥补现有制度中的空白之处,补齐机制体制层面的短板,牢固制度建设的根基,持续性巩固制度建设的新成果、新成效。
要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制度就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而筑牢我国根本制度的根基。
构建全面创新的机制体制,针对深入推进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机制体制的一体化变革。一方面积极迎接新一轮的科技变革,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政策支持,优化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等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教育教学在办学模式、办学理念、管理机制、育人模式等方面的现代化建设,将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作为教育的主线任务。
此外,要注重人才发展机制体制的改革,通过建设人才培育发展平台,建立人才引进、人才保障以及人才任用机制和评价机制,将人才作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第一资源。
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以改革激发经济活力
立足当前新发展阶段的新趋势和新方向,以改革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跨越,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朝着高水平、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找准政府管理与市场运行之间的契合点,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协同发展来构建全国性统一大市场,建立健全规范标准,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健全市场准入机制、退出机制、信息保护机制等,打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深刻认识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紧紧抓牢数字经济转型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大力支持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鼓励传统产业自主进行数字化转型,催生多种新业态,打造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拓宽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相互融合的范围和领域,助力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升级转型,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造一批领先发展的制造业集群,加大制造业科技研发工作力度,全力推进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壮大,需要不断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数据安全保障,鼓励企业积极尝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数字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健全民生保障体系
新型城乡关系的打造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新时代新征程,健全城乡融合新机制,将有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乡村现代化建设。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引导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乡村流动,同时发挥县城的连接作用,实现县乡在功能资源上的互补。
健全民生保障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的民生建设,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解决好,针对目前出现的“养老难”问题,应集中力量发展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出台相关就业政策,着重解决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在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齐发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作者系中共吐鲁番市委员会党校公共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