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服成为“行走的美育符号”

 

    编者按:校服是中小学生的在校标配。日前,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强调中小学校服坚持学生自愿购买原则,同时提出,学校可探索学生校服循环使用,创新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回收利用机制,减少资源浪费。这再次引发广泛关注。不少人呼吁,更多地方应将校服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和家长,提升校服质量,实现采购公平,提升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让校服成为“行走的美育符号”。

 

    关键词:选购

    “自愿购买”应成底线与共识

    ◎ 龙敏飞

    校服的存在,具备一定的标签价值与符号意义,一套好的校服,既可以提升学校的形象,又可以彰显良好的学校文化,用“行走的美育符号”称之,恰如其分。遗憾的是,近年来,关于“天价校服”的报道多次引发关注。个别学校以“自愿”购买校服之名行“强制”购买之实,导致家长对此颇有意见。这般现实下,北京积极行动、出台规定,要求加强对中小学校服的管理,坚持自愿购买的原则,进行循环利用的探索,自然会赢得点赞。

    其实,在北京之前,江西、云南、广东等省份也曾发布类似文件,均强调校服“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购买,遵循自愿购买原则”。类似相关规定,不仅有利于纠正不合理的定价等问题,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营造出人人平等的良好氛围。缘于此,相关规定刚一出炉,就获得好评无数。

    之前,围绕在校服上的争议有许多,尤其是强制购买这一项,早已引起公众的不满,如今多地推行“校服自愿购买”政策,更有助于校服文化健康发展。因为,当校服不再是强制购买的物品时,学校和家长可以更好地去关注校服的设计与质量,使其能更好地成为展示学生风采、传承学校文化的载体。

    在这方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多次火出圈的深圳校服,就可以作为一个典范进行参照。据媒体报道,作为全国唯一一款全市统一的校服,深圳校服做到了款式、颜色不再有校际之间的差异,现已逐渐成为深圳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深圳校服24年来基本款式未变,单件价格从25元到45元不等,家长可以随时在街边店铺、外卖平台买到。这样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如今,依然有不少人担心,很多学校可能会一边说“自愿购买”,一边又要求学生入校必须穿校服,这会让“自愿”沦为摆设。由此而言,各地除了要发布加强校服管理工作的相关文件,更要出台配套的执行方案,以及探索更多的替代路径,如此才能让“自愿”更好地从梦想照进现实。

    总之,“校服自愿购买”应成为基本的底线与共识。对各地来说,都应认真思考、努力行动,出台相应的配套方案和应对之策,确保相关文件的善意成为家长和学生能真正享受到的“实惠”,营造更加优良的家校关系。

 

    关键词:使用

    校服循环使用值得全面推广

    ◎ 江德斌

    中小学校服基本属于刚需消费,由于学校在不同的场合,诸如开展大集会以及举办运动会、艺术节、公开课等活动时,都会要求学生穿相应的校服套装,甚至还会有考评标准,不穿校服可能被扣分,故而为了避免孩子尴尬,家长基本都会按照学校要求购买校服。目前各地中小学推出的校服,一般分为四季套装,包括运动装、正装、礼服等,一次性购买全套校服,大概在数百元至上千元之多,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讲,这笔费用还是比较可观的。

    由此可见,北京等地探索推动校服循环使用,能够有效减轻家长购买校服的经济负担。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个子长得快,衣服尺码更换频率高,一套校服往往穿个数月,就可能变小了,需要重新购买。如果采取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模式,那么,就可减少家长的购买费用。同时,此举还可显著减少布料、染料等资源的消耗。全国在校中小学生数量庞大,每年更新淘汰的校服数量也就庞大,若能有效实现循环利用,将极大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现实中,就有不少家长因孩子发育快,采取校服循环使用的模式,一般是在有学校活动时,向高年级学生临时借用校服,也有家长会在孩子升级、毕业后,将小尺码校服送给亲戚朋友的孩子穿。这种属于自发的循环使用,更换规模较小,范围较窄,却也体现了家长的节省品质。当然,在探索推广校服循环时,更换形式可以更为灵活,比如采取厂家更换、家长互换、学校代换等多种循环模式,具体哪一种方法合适,不妨交给家长自由选择。

    在实施过程中,要制定明确的校服回收标准,如校服需相对完好、无明显破损或污渍等,以确保回收的校服可以被再次使用。根据校服的新旧程度,制定以旧换新的费用标准,既能激发家长的更换热情,又不会过度增加厂商的经济压力。如果校服太破旧、污渍太多等,无法继续使用,就失去以旧换新的价值,应将其淘汰。同时,在更换旧校服时,必须考虑卫生安全问题,旧校服在回收后,需要进行消毒、清洗等,以避免疾病传播,防范健康风险。

    建立校服循环使用机制,对积极参与校服循环使用的学生和家长,则给予表彰和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赠送小礼品等,以激发大家循环使用的积极性,提升循环使用的参与度。优先将整理好的校服,分发给有需要的贫困学生或新生,以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还可将多余的校服捐赠给相对贫困的学生,传递爱心与温暖,或者通过公益售卖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支持学校的环保项目或对贫困学生的资助。

 

    关键词:监管

    置身“阳光”下,校服才最美

    ◎ 许朝军

    校服是学生时代的着装标志。学生统一穿着校服上学,对规范学校管理、提升校园重大集体活动效果、塑造学校和学生集体形象、减少着装攀比等,具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但校服价格、质量等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问题,又给校服蒙上一层阴影,损害教育和学校的形象。

    北京此次出台关于校服管理的政策文件,旨在规范校服管理、提高校服质量、杜绝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发生,进而让校服变“美”,让学生及家长对校服称心、放心。比如,文件提出,各校要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代表等多方参与的校服选用组织,全程参与款式设计、面料选择、颜色确定、功能需求、价格范围、采购方式、售后服务等选用采购环节,充分保障学生和家长对校服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只有置身于“阳光”监督之下,校服才会更美丽。

    让校服置身于“阳光”监督之下,首先要科学设计校服监管制度。从订购意向确定,到款式确定、价格议定、招标采购、供货商选择、质量监督监管、成品校服验收、售后服务监督等,每个环节都必须基于阳光公开,建立健全科学的规范管理机制,让校服采购使用的每一步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杜绝暗箱操作、以次充好、非法交易等行为。在“阳光”监督发力之下,校服采购选定使用才会科学规范。

    事实上,不管是校服价格还是质量,最有发言权的其实是使用主体——学生,以及最有监督热情和主动性的对象——家长。学校要及时把校服采购的政策要求、程序规范、价格与质量标准等,面向家长和学生进行公开,充分征求和尊重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建议。同时,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建立校服质量监督机制,充分搜集针对校服的民情民意,让校服置身于学生、家长及社会的“阳光”监督之下,阳光所及,阴影不再,干干净净、质量可靠、师生家长满意的校服,才能显现出它们的美丽。

    让校服在“阳光”下展示学生的青春形象,更需要问责支撑。对于违反规定,强制订购校服、超出学生家长意愿过度过频配备校服、违反程序擅自确定校服、避开阳光程序随意定价校服、采购劣质校服等行为,有关部门要依法从严从重追究失职失责、违法违纪者的责任,用铁的手腕问责,筑牢校服质量保证、学生和家长选择权保障的“篱笆”,让校服在“阳光”监管下展现出最美的底色。

当前:A3版(2024年09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