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中央结合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新特点,基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上,党对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包括对民族工作开展方式与方向的安排,为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其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首先,各地应积极组织党员干部、民族宗教人士开展专题理论学习,深入剖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关于民族工作、民族共同体建设等内容的探讨,加深党员干部、宗教人士对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自觉服从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与科学决策。其次,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严格筛选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的干部人才开展民族工作,并且加强对民族地区基层干部的理论与政策培训,更好地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政治等的繁荣发展。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应当注重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体性与自觉性,让各民族人民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来,为树立更加团结统一的民族共同体提供坚实保障。各级政府需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通过更加多元个性化的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到人民群众的头脑中,使其深刻领悟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含义、现实意义以及实践路径。其一,依托线下宣传教育渠道,制作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趣味读本,图文并茂地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并且组织党员干部与相关工作者在各大人民广场、公园等人群聚集地进行发放;组织相关主题的文艺演出、书画展、朗诵比赛等,调动起当地民众参与民族进步宣传的热情;邀请民族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讲解、政策解读服务,深入社区基层,面对面与群众讲解民族政策以及法律制度相关问题。其二,结合实际,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和方法。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例如,可以深入挖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通过举办民族节庆、文化展览等活动,在参与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内涵。
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除了要强化思想理念、加强队伍建设,还应注重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要保护好民族地区一脉相承的传统历史文化,还应深入挖掘不同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共同之处,引导各民族人民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不同民族的礼仪风俗、思想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首先,各地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和整理工作,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等,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族群众工作生活学习全过程,在以文化人、以史育人中不断增进文化认同。例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各项工作,内蒙古师范大学先后成立了“北疆文化研究院”“北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联合创建了“北疆文化实践基地联盟”“北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河套基地”;积极组织参展了以弘扬蒙古马精神的摄影作品展、美术展等;与青橙融媒联合举办“艺美北疆”直播访谈节目传播北疆文化。最后,利用文化教育阵地,强化青少年的意识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民族地区特别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牢固树立青年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对此,各级学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教育;高等教育阶段要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相关课程。同时,还可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文化教育阵地,通过场景式、沉浸式、交互式学习等方式,将“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讲师)